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政策法规

回顾 | 201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论坛干货大集锦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9/9/10   浏览18363次   

[摘要]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有各自的使用优势,应根据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201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举行,发改委等国家六部委领导权威传递最新政策动向。

 

要点导读

 

1、《智能汽车发展战略》会尽快出台

 

2、推动质量认证供给侧改革,营造更优竞争和消费环境

 

3新能源汽车各技术路线是互相协同的发展关系

 

4、《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激发市场机制活力等三大原则

 

5、因地制宜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根据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6、支持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培育国际营销服务公众平台,共同研究破解汽车海外消费信贷瓶颈,推动汽车出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抓紧出台智能汽车发展战略

 

 

 

1.电动化、智能化重构汽车产业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一百多年的汽车产业正在焕发新生机、构建新生态,经历新变局。电动化、智能化进一步深刻改变汽车传统的生产形态、技术架构、制造过程和服务方式,也必将重构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

 

2.淘汰落后企业和产品,提高产能利用率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淘汰落后企业和产品,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用改革办法释放汽车活力,促进汽车普及、升级和消费。

 

3.尽快突破电池、电控、芯片等核心技术瓶颈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梳理技术瓶颈,聚焦重点任务清单,培育引进企业和企业联合体,打造创新发展平台和产业协同体系,提升产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统筹运用好各种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在新型动力电池、电控系统、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彰显核心竞争力。

 

4. 抓紧出台智能汽车发展战略

 

做好政策、规划衔接,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抓紧出台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系统。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司长刘卫军:在市场准入环节给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1.营造更优竞争和消费环境

 

通过企业注册管理、标准化工作、质量认证工作、产业准入、反垄断职能、价格竞争、信用监管等领域,为汽车行业提供更多便利。营造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让消费者放心的消费环境。

 

2.质量认证供给侧改革是服务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质量认证定位为产品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手段,定位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通过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3.提升质量认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汽车企业

 

质量认证工作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离企业的期待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服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仍有待提高。今后,在质量认证中不断改进,取消一部分零部件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在市场准入环节,给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1.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形势更复杂,竞争更激烈

 

从全球看,随着汽车电动化成为全球的统一行动,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汽车发达国家均已推出电动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有些国家甚至照搬中国的补贴政策。部分国家甚至提出要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开始禁售燃油车,跨国企业也提出全面电动化的战略规划。我国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加速提升产品的质量性能,抓紧在品牌建设上下工夫。

 

2.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性还不能完全与传统燃油汽车媲美,与国际上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也有一定的差距。车用控制芯片、电机控制器等一些关键部件依赖进口,随着逆全球化趋势有供应链断裂的可能。

 

3.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目前,新能源汽车平均3.3辆车一个桩,确实有进步,但是与需求相比,一方面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我们的平均利用率又相对较低。行业盈利水平差,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充电的便利性、快速性、智能性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4. 特别强调,FCEVBEV是互补、共赢的发展关系,而非替代

 

十年前,我国看准了发展方向,抓住战略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年来始终坚持纯电驱动战略不动摇,集中发展纯电为动力源的电动汽车,形成了今年良好的发展局面。燃料电池技术,法规不具备,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有各自适合应用场景,未来与纯电动汽车关系是互补,共存,而不是替代。

 

5.四点建议,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一是要坚定信心,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

 

二是要保持定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要做优做强纯电动,巩固纯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同时对于燃料电池统筹研究,推动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探索布局合理、协同推进的发展新模式。

 

三是问题导向,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针对基础设施短板,各地应按要求调整财政补贴方向,将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着眼长远,完善市场化长效机制。一方面应按照既定的政策完成补贴退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双积分等政策的承接作用,进一步完善增强积分的交易活力,做好积分政策和补贴政策的衔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总体思路

 

 

 

1.降低石油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是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

 

从全球看,能源环境的约束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据有关机构统计,汽车已成为石油资源最大的消费领域,预计2035汽车领域石油的消耗量占比仍将超过40%。制定实施更加严苛的排放法规,引导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

 

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总体思路有三点考虑

 

一是要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改善生态环境,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导向,兼容多种技术路线发展。

 

二要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的对策,形成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与资源环境、社会运行的良性循环。

 

三要处理好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际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深化开放合作,走出一条更加协调、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路。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因地制宜开展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1. 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今年上半年发生了19新能源汽车安全生产事故,社会影响巨大。

 

2.新能源汽车运营组织效率低

 

现在三辆新能源汽车相当于原来两辆的运营效率,5个营运公司,只有一个公司的行使里程达到要求。

 

3. 全国公交车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已经超过50%

 

现在全国公交车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已经超过50%,有些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已经实现了全部电动化。

 

4.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要因地制宜开展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有各自的使用优势,应根据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第二,要集中开展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关键技术攻关,尽快明确技术路线。

 

第三,要加快完善落实动力电池的回收体系。

 

第四,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充分考虑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在生产、设计、技术路线等选择上提前谋划。

 

第五,新能源汽车发展要坚持安全底线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副主任宋先茂:为中国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1.我国汽车出口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2018年全球汽车产量是9570万辆,我国汽车产量是2780万辆,占全球比重的30%。但从出口来看,中国2018汽车整车出口是157亿美元,占全球汽车出口份额的1.6%。未来我国汽车整车出口的规模有望数倍增长。

 

2. 中国汽车出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自身发展实力、国内竞争压力、外部政策环境等维度看,我国汽车走出去都面临有利条件,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大力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扩大出口,实现高质量发展。

 

3.推动中国汽车出口,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委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编制中国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报告,每年定期评价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成就,研判未来发展趋势,指明发展方向。

 

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推动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

 

三是研究扩大二手车出口,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持续扩大二手车出口规模,以对新车消费和出口形成更有力的带动作用。

 

四是大力支持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培育一批国际营销服务公众平台,共同研究破解汽车海外消费信贷瓶颈,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为扩大汽车出口清除障碍,优化服务。


(责任编辑:杨阳)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