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能源物流车后补贴时代,注定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资源整合能力与协作能力的竞争。
在环保、能源安全、汽车产业升级等多方需求下,我国绿色城配之路势在必行。
近日,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多部委频频发布重磅政策,其中《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从中央层面强化新能源配送车辆推广应用方针;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申报工作的开启,或直接推动新能源物流车在全国上百个城市的落地。
地方政策与路权方面,北京、广州、武汉、南昌、苏州、泉州、宁波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纷纷给与新能源物流车通行便利,对新增车辆的新能源比例作出明确要求。其中,北京力争明年底纯电动4.5吨轻型物流车比例达90%;广州要求新增或更新的轻型城市配送货运车辆纯电动比例不低于70%。
此外,地方运营补贴以及补贴清算工作也在加紧进行,目前深运营补贴申报通道已经开启,江苏2018年地补标准已经明确。
利好政策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发布,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全部电动化
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规定“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
利好政策二: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申报启动
9月17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申报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在总结第一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经验基础上,开展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申报工作。此外还规定,除满足区位条件和物流基础外,还需要满足申报城市人民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对推动城市物流配送发展、新能源配送车辆便利通行等方面有具体、明确的支持政策。
据行业消息,本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拟扩展到100个城市。
利好政策三:2020年底重点区域新能源物流车使用比例将达80%
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推动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邮政、快递车辆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2020年底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达到80%。
利好政策四:鼓励网络平台组织新能源车辆
9月9日,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印发《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办法》第五条指出鼓励组织新能源车辆、中置轴模块化汽车列车等标准化车辆运输。
利好政策五:北京力争明年底纯电动4.5吨轻型物流车比例达90%
近期,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优先通行工作实施方案》自2019年四季度起,北京市将通过分季度提升纯电动货车持证比例和实施差别化通行措施,实现“到2020年底,除冷链运输车辆外,通过办理货车通行证方式允许日间通行五环以内道路的4.5吨以下轻型物流车中,纯电动货车比例达到相关要求”。
其中,2019年四季度新能源货车比例占货车通行证比例将达到25%,2020年一季度该比例达到50%,2020年二季度达到65%,2020年三季度达到80%,2020年四季度达到90%
利好政策六:广州2019年新增或更新的轻型城市配送货运车辆纯电动比例不低于70%
8月2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公开了市交通运输部门多措并举积极推进营运柴油货车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加大城市配送和邮政快递等领域新能源物流车辆推广应用力度,2019年新增或更新的轻型城市配送货运车辆纯电动比例不低于70%。
利好政策七:深圳运营补贴资质申报开启
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港务管理局)智能政务服务平台查询获知,深圳市纯电动物流配送车辆运营资助申请已经开通通道。
根据此前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深圳市纯电动物流配送车辆运营资助项目申报指南》,符合政策要求的车辆,按照提供驱动力的动力电池总储电量,采取分段超额累退方式计算,资助资金分三年平均发放。只有每年考核运营达标的车辆,才能获得当期资助。电池总储电量中:30(含)kWh以下部分,每kWh资助750元;30~50(含)kWh部分,每kWh资助600元;50kWh以上部分,每kWh资助500元。单车三年资助总额不超过7.5万元。
利好政策八:苏州鼓励推广使用新能源物流、快递车辆
9月16日,苏州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苏州市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表示,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结合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活动鼓励快递物流领域加快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我国短程货运及城配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新能源物流车的渗透率不足5%,潜力巨大。随着政策和路权的出台与落地,将为新能源物流车带来新一轮的增长动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产业正处于换挡加速的阶段,补贴推出,政策接档,表示市场进一步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对每一位“竞赛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能源物流车后补贴时代,注定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资源整合能力与协作能力的竞争。
(责任编辑: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