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自动驾驶装备大规模示范及商业化落地高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来源: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24/6/4   浏览10779次   

   自动驾驶装备是未来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的产品形态,实现了对相关场景人力的补充或替代,可有效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近年来,自动驾驶装备已在物流配送、移动零售、环卫清扫和治安巡逻等城市服务的诸多场景开展了小规模示范应用,但面向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自动驾驶装备产品属性和适用规则不清,事故责任认定制度尚未健全,跨区域、多时段路权开放亟待推进等问题。

基于此,中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湖北省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促进会于5月23日下午在武汉联合举办“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装备大规模示范及商业化落地高端研讨会。应邀到场参加研讨会的嘉宾包括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行业专家以及来自毫末智行、美团、白犀牛、九识智能、新石器、蘑菇车联、京东、菜鸟集团、东风蓝卡、东风悦享等自动驾驶装备相关企业代表。与会嘉宾围绕自动驾驶装备在城市服务中的最新应用、技术创新、规范化管理以及商业化落地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中国智能网联研究院特聘专家赵泽生主持会议,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谢长君出席会议并致辞。

1、自动驾驶装备示范应用加速,应用成效逐渐显现,是最能实现商业化、最能有突破的领域

自动驾驶装备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截止目前,我国实现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全域开放的地区已超过21个。在无人配送领域,深圳坪山区、南山区、宝安区以及重庆永川区等15个地区发布政策允许无人配送全域开放、在机动车道右侧行驶;重庆高新区、永川区允许无人配送车在机动车道提速至40km/h;今年3月底,杭州发布《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个为低速无人车立法的城市。毫末智行、美团、白犀牛、新石器、京东等企业加快在全国落地运营无人配送产品,其中新石器部署的无人配送车已超过2000辆。

应用成效逐渐显现。以无人配送场景为例,根据某企业的区域样本数据显示,无人配送车的运转效率比传统配送车至少提高了3倍以上。采用无人车+快递柜/驿站的接驳模式,可将单票派送成本降低50%,直达用户的配送模式下,单票派送成本降低70%。

专家认为,从高级别自动驾驶、自动驾驶装备等领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看,自动驾驶装备是最能实现商业化、最能有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从产业链看,自动驾驶装备的产业链已经明确,涵盖传感器、自动驾驶、芯片、整车制造等领域,并且已经开始从非车规的产业链过渡到车规级产业链。


2、自动驾驶装备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在国家、地方、企业和产品层面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国家层面,对自动配送车的身份属性认定仍不清晰,缺乏产品认证、测试验证等准入标准,缺乏自动驾驶装备上路通行、商业运营等管理要求等问题。

地方层面,自动驾驶装备商业化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更多诉求与挑战,包括:场景开放度不够;城区内实际高价值商业场景路权开放较少;多地参照非机动车通行管理,无法上主路,车效受限;舆情监管压力大,地方政府接受度在提升,但民众需更多正向引导;城市规划管理、道路标识暂不完善,停车问题会日益凸显。

企业层面,一是自动驾驶装备正处于从小规模示范到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期,需要企业抓好自动驾驶装备量产的5个关键点,即技术、场景、成本、运营和政策法规;二是各地可能存在道路交通标识标线不一致、不完整的情况,自动驾驶装备是否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证安全运行,以及是否能对现场交警的临时接管及时响应,以上问题是企业在生产研发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3、关于加快自动驾驶装备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建议

建议尽快明确自动驾驶装备的产品属性,统筹自动驾驶装备车辆技术要求及自动驾驶能力等标准编制工作。

建议加快地方探索,借鉴成功经验,分类分步开放示范应用和商业场景。研究出台专项管理政策,明确路权和上路管理、牌照管理、企业资质及产品技术能力和质量认证把关、交通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舆情处置等方面的管理措施。

建议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及自动驾驶水平,保证技术过关,对在机动车道行驶的自动驾驶装备,建立一套车辆硬件及自动驾驶能力的产品技术要求及测试验证方法。

会后,百人会将继续深入研究自动驾驶装备领域的关键问题,并组织自动驾驶装备的标准研究工作,以期为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电青)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