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能仅依靠汽车企业一肩挑,在充电桩铺设和购车贷款车辆保险等方面,地产和金融行业的侧面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三大行业又会因新能源汽车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参与嘉宾:
杨学良先生 浙江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公关总监
何锦峰先生 平安银行交通金融事业部总裁助理
刘建安先生 红星商业副总经理兼综合管理中心总经理
卢求女士 洲联集团-五合国际董事副总经理
对于新能源车项目您是如何看待的?如果消费者需要贷款购买新能源车需要如何操作?
何锦峰:我们更多认为这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好机会,租赁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新能源电动汽车运营现在有五花八门的方式。我感觉目前如果使用互联网思维来做又不一样,他可以把全国的资源整合起来,用线上的方式高效便捷地打造这个平台。
新能源车贷款这个问题很难讲得很具体,我们有另外一个板块在做这个事情。目前状态下他们做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做传统汽车没有太大的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支持了这个产业,但实例数据方面仍不充分,需要积累经验。
德国等发达国家节能建筑企业是如何做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中国学习?
卢求 :整个能源战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工业减排、交通减排和建筑减排,所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城市规划建设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减排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力度也非常巨大,通过法律规定,在2026年有50%的建筑要求达到净能耗。建筑上,通过太阳能利用建筑本身除了维持自身使用所需要的能源之外,多余的电量能够为电力汽车来充电。在德国已经有一批这样的示范项目建设出来。
德国现在新的研究集中在智能电网方面,包括节能建筑。这种节能建筑进行单体建造并和电网连接起来。一些智能电网建好以后,电池纳入这个体系当中,低谷的时候对电动车等进行充电。这些新的发展,还包括移动互联网大的数据的整合。电动汽车和城市规划其整体的发展在中国有很大的商业空间。
发达国家的整体规划政策我们能否实现?
刘建安:从我个体判断,目前充电桩布局比较少,需要考虑各方利益问题。布局充电桩小区要有用地,而且面临线路的改造,这些都会涉及到利益问题。在新的楼盘开发的时候,是不是有规划充电站,这牵扯到用地问题。这样的规划除了地产开发商的想法外,同样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充电桩的建设注定不会是一个短期收益项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杨学良:我们作为整车企业,没有在充电桩领域做非常多的事情,因为整车的研发是密集性的项目。发展具体的设施投资,是投资回报率很长的,可能给我们额外的一个负担。我认为可以由第三方或国家部门去建,然后出租给车企。当用户租这个电桩的时候,车企给用户补贴,这样的话他的投资回收的速度更快一些,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的费用同时也会低一些,而且也会加快纯电动车的普及。
卢求:从开发的角度,前期规划相应的电力设施,包括变压器的容量能力,成本增量是可控的。如果后期改装或者是自有建筑大规模改建,存在电网容量和变压器容量的问题,成本较大。充电桩初期的投入比较大,运营维护成本也比较高,而且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武汉一些充电设施做完了以后很长时间没有人用,最后不得已关门了,初期的时候更多需要扶持,市场运转以后更多需要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如何才能使充电桩更迅速更优质地大量建设并普及?
何锦峰:充电桩的问题,我的建议,不要以垄断的形式主导。如果政府想用一个引导方式,不妨采用招标方式,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进来,谁好谁来做。虽然一些垄断大企业的实力很强,但不见得整个思路技术是最好的。
卢求:非常同意。中国资源广阔,大的企业垄断这个行业,这样缺少活力,不能满足各种需求。应该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竞争。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新兴企业加入这个领域。利用其他的风险投资支持形式。一旦有好的商业模式、好的技术体系,就能让企业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民间的资本才能加速进入这个行业,使其快速地发展。
面对其他行业对新能源车的支持和期待,车企会有怎样的感悟和体会?
杨学良:刚刚提到的城市和新能源车的整体规划系统,将来肯定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把它做起来肯定需要各个方面都尽一些力量。对消费者推广和普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方面,金融行业的贡献就显得非常关键。地产当然也很关键,车企希望建绿色停车库,在里面对车进行维护并进行充电。最理想的状况是他随地可以把车辆放到绿色停车库。除了公寓,在医院、商场和写字楼都可以进行类似的建设。
我们现在英国投资建新工厂生产混合动力的出租车,它是一个多模式的。进入市中心时根据GPS导航切换成电动零排放,出了市中心又变成混合动力。需要出租车时可在有的地方停下来充电。这使得整个排放进一步降低,这种模式在中国是可以发展起来的。整车厂商,更多在这里做一个集成和推广作用,其他方面的配合和相辅相成很关键。
(责任编辑: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