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小编读完《建议》,里面四次提到“新能源”关键词,现摘抄如下:
第一次: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第二次: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第三次: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
第四次:
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
明年3月全国人大将通过该文件并在1-2天内公布最终版本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将对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国家层面一直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自2009年以来,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不断制定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近来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工信部统计:1-9月,新能源汽车生产144284辆,销售136733辆,同比分别增长2.0倍和2.3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3032辆和87531辆,同比分别增长2.0倍和2.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1252辆和49202辆,同比分别增长1.9倍和1.8倍。业内人士预测,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0万-25万辆,全年产量或将位居世界第一。
不过,业内人士也曾表示,新能源汽车今年以来维持高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直接推动;另一方面也由于去年基数较低。目前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同质化竞争明显,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国家发改委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秘书长陈东升认为,“2015年以来,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的补贴呈下降趋势,进入‘十三五’以后,补贴将逐渐取消,并朝着市场化方向运作,这是一个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过程。虽然在市场补贴期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主要目的仍在于通过补贴进一步的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逐步做一些微调,包括防止骗取补贴、惩罚不负责任的整车企业。”
陈东升谈到,当补贴机制逐渐退坡后,“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没有价格补贴的情况下,拥有良好运营与市场空间的能力。
对此,在10月22日召开的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座谈会,会上李克强做出重要批示,“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加快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努力实现2020年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新能源汽车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谈到, “锂离子电池将长期是动力电池的主力,因此‘十三五’期间的电池技术,要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为提高‘十四五’电动汽车水平打基础。”
杨裕生还认为,政府方面也要明确汽车企业生产电动汽车的责任:“要逐渐完善奖罚政策措施,加速‘补贴退坡’,以使我国‘十三五’电动汽车产业走上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建议》中第四次提到, 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与“大跃进”式产销电动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建设能力亟待提高。
一方面,与传统燃油汽车比,电动汽车产业链在动力系统集成、能源加注设施、商业运营模式等多个关键环节发生了本质变化。在产业链上游增加了原材料和电池、电机的生产环节,在产业链下游增加了充电网络建设、整车=租赁、电池租赁、车辆维护、电池回收等环节,整个产业链的环节与与运营模式复杂程度超过传统汽车。
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起步较早,但政府投入长期不足,企业投入更少,新能源汽车长期处于试验阶段。近年来虽然虽然加大投入,有了长足发展,但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业内专家曾指出,制约电动汽车产业链、产业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电动汽车运行安全尚未成为全社会各环节的共识;二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问题制约电动汽车发展;三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四是,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体系需加快提前布局;五是,整体产业化环境尚未形成,产业尚属培育期;六是,新能源汽车有关配套鼓励政策措施及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未来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布局,必须着力解决以上六大问题。
明年是“十三五”实施的元年,透过此次发布的《建议》我们嗅到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决心,具体相关的产业如何加快布局,“十三五”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