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的细则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其法理条例也需要合理解释,否则该管理办法的出台只会止步于美好的想象。
8月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拟于2017年开始试行,2018年正式实施。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发展迅猛,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大规模的政策补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车企过去几年过于依赖政策补贴,销售的大部分产品都依靠政府采购等方式,待补贴退出,车企就可能面临产品销售大滑坡的市场状况。距离规划补贴终止的时间只有四年,要如何防止补贴退出对产业带来的冲击,就需要探讨其他的扶持方式。
根据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是汽车企业生产(不含出口)和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于燃油汽车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企业可以通过生产、进口新能源汽车生成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或从碳排放市场交易获取新能源汽车碳配额。这有利于使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的车企通过销售碳配额增收,在脱离补贴的情况下获得新的资金来源,而这将会由碳配额不够的企业买单。
征求意见稿中对于相关细则尚未作出制定,管理办法是否真的能促使车企提速新能源呢?能源结构问题是否会纳入考量?资本市场存在哪些缺陷?这些问题都应该被纳入其中综合考量。
碳配额交易,缺陷在哪里?
根据管理办法,碳配额要求将由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根据规划目标,对燃油汽车规模企业设定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产销量的年度比例要求,并折算为企业应缴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数量。燃油汽车规模企业和新能源汽车规模企业生成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数量,根据其生产和进口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产品构成等计算得出。企业可以通过生产、进口新能源汽车生成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或从碳排放市场交易获取新能源汽车碳配额。
不管具体细则如何,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做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碳配额过剩危机。
如果说该管理办法按预期于2017年试行,这个时候补贴政策还没有退出,企业通过生产新能源汽车来获得碳配额,哪怕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也能为企业积攒出碳配额保留到今后使用。在补贴退出之后,企业短期内不用担心碳配额的问题。
另一方面,若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其碳配额过剩就会用来出售。看起来,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越多,碳配额量也就越多,那么通过碳配额创收也就越多;但从市场来看,由于供应量上升,交易价格就会下降,那么大规模燃油汽车生产企业购买的碳配额的价格也就越低,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其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可能性越低。
而如果要使碳配额的价格上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量反而需要降低,这也就违背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衷。
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可参与实时的碳配额交易价格,购买富余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一是可以调控市场价格,避免价格失控;二是,可以打消燃油车企过度依赖购买碳配额;三是,通过不断调整碳配额,可有效控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速度,防止过度、非正常发展。
但如果说由政府来左右碳配额的交易价格,也就是说依然是政府财政支出维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不过是变相的补贴罢了。
碳配额核查谁来做?
根据管理办法,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授予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核查资质。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企业必须提交给第三方机构,由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年度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报告进行核查,给出核查报告,再由碳配额注册登记机构根据核查报告对汽车企业上年度生成的和应缴的新能源汽车配额予以确认。
这样的状况就将有可能造成核查机构的垄断,使汽车企业与核查机构之间的关系产生扭曲,汽车企业在碳配额核查的过程中将处于弱势地位。从发布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来看,对核查机构还没有形成多途径的监督管理机制,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
能源结构是否应该纳入考量?
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概念提到一个很关键的点,碳配额是指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于燃油汽车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那么新能源汽车能源来源的碳排放是否会纳入其中综合考量呢?
由于发电同样产生碳排放,一些能耗高的电动汽车在环保方面还不如传统能源汽车。一项来自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的测算甚至将特斯拉的ModelS认定为了“非环境友好型车辆”,如果将电力消耗比换算成排碳量,ModelS车型每公里排碳达222公克。今年3月,一位新加坡ModelS的车主就因“排放超标”而被罚款10880美元。
电动汽车综合碳排放量少的优势只有在电力大多依靠清洁能源生产的地区才会有显著体现,比如80%的电力都依靠核能生产的法国等欧洲地区。那么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下,是否应该考虑其能源来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呢?
从管理办法的措辞来看,笔者认为,能源结构产生的碳排放量应不会纳入其中参与考量。实际上,如果说能源结构问题造成的碳排放也纳入考量的话,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其相差的值将不会很大,也就缺乏了碳配额交易的吸引力。
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是用传统车的盈利来补贴新能源汽车,用新能源落后企业的盈利来补贴先进企业,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是继政策补贴之后,看起来相对更为成熟的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方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管理办法的细则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其法理条例也需要合理解释,否则该管理办法的出台只会止步于美好的想象。
(责任编辑:陈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