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万向造车路坎坷:整合动作迟迟不来 仍未拿到生产资质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6/10/4   浏览7209次   

[摘要]作为汽车零部件巨头的万向集团,其从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向整车制造扩张的战略规划已经路人皆知。


作为汽车零部件巨头的万向集团,其从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向整车制造扩张的战略规划已经路人皆知。但万向的造车路走的有些坎坷。在最后给出的收购价大约是菲斯科最初寻求收购价的6倍之后,万向成功收购了特斯拉昔日最大的竞争对手菲斯科,万向收购菲斯科后将其改名为Karma。但一直以来,万向对Karma新车的整合动作却迟迟不来。


收购完成三年之后,菲斯科在国内“满血复活”的迹象终于开始显现。近日,万向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公司Karma的首款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Revero在美国南加州正式亮相,而根据万向集团此前网站上披露的环评报告书显示,Karma国产项目将在杭州投资25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能为5万辆的增程式纯电动新能源车。万向造车的愿望终于迈出脚踏实地的第一步。


9月13日,浙江省公布了《2016年8月作出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决定的公告》,其中《万向集团公司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已于2016年8月19日正式获批。据悉,此次万向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是在“关停万向Ⅲ号工业园内现有万向A一二三系统有限公司年产3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和钱潮轴承有限公司年增3500万套精密级汽车轴承技改项目、年产3000套纯电动商用车驱动总成系统产业化项目;以及拆除万向Ⅲ号工业园现有厂房”的基础上开展的,接下来项目的进展速度将会很快。


对此,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表示:“我们一定要造出符合消费者心理、价格合理、质量又好的车子。车子不只是车子,而是万向的牌子。”事实上,作为汽车零部件巨头,万向造车的确可以依靠自身的产业优势,使得Karma在国内的生产迅速落地。但是在打开参与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大门之前,万向一直没有拿到那张至关重要的入场券——新能源汽车乘用车生产资质。


由于万向没有乘用车生产资质,其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以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存在,也迟迟不能以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崭新身份参与到这场游戏中来。但从主管汽车生产门槛准入的国家发改委放开新能源轿车生产资质的消息传出后,万向就一直是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有力人选。


截止目前,已经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新能源先后两家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汽车设计公司长城华冠也即将是第三位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获得者,但为何被寄予厚望的万向却迟迟没有动静?尽管万向内部对于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仍然信心十足,但一方面传统汽车正在紧密布局,新进入者如蔚来汽车、车和家、和谐富腾等也在加速发展,万向的造车之路仍须不断提速。


毫无疑问的是,鲁冠球的造车意愿十分坚定。对于万向而言,其不仅仅是获得造车资质这么简单,鲁冠球希望打造的是一个全体系的汽车产业矩阵。9月23日,万向集团宣布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建立一个新的创新基地,而该智能城将以新能源汽车作为核心产业。可见,在万向未来的战略布局中,新能源汽车是衔接其所有业务的核心点。


万向集团CEO鲁伟鼎也表示,万向的战略目标是把新能源产业的起点定位在国际化高度上,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要“打造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品牌”。但对于万向而言,至今依然还没有破解的难题是,如何将收购方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并发挥协同效应——这将是万向造车的重要一环。


“取胜美国,再取胜全球”——这是鲁冠球在今年伊始对万向员工讲述的战略路线图。他的逻辑很简单,“产品得到国际承认,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这就是取胜的开始,你就有国际地位。”除此之外,在鲁冠球所打的算盘里,万向收购菲斯科后会有利于万向提高人才和技术整体水平,现在万向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电动汽车的产业体系。


而与李书福选择在中国市场复活沃尔沃不同,鲁冠球执着的造车梦不仅会从美国、中国两地发芽,更是选择了“合纵连横”的方式让收购而来的技术最大限度发挥竞争优势。有消息显示,万向正在通过与广汽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将菲斯科技术导入中国市场。据悉,广汽放弃了原来的混联技术改为增程式插电混合动力路线,而这一技术的来源便是万向旗下收购的Karma技术。


“Karma本身的产品特性和技术使得其定位可以非常灵活,一旦电池的生产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我们可以随时决定装或不装发电机。需要强调的是,Karma中国市场的重启计划将会最大限度满足中国市场对于技术和产品的需求。”万向美国负责人在接受记者才采访时回应道。万向集团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在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上都有技术储备,基本上可以实现自足。


从现阶段来看,万向在操作Karma的模式上采用与美国特斯拉十分相似方式——从高端豪华车做起,再逐渐向低端渗透。但菲斯克在中国的知名度远低于特斯拉,即便两者在美国市场曾经互为对手。而复活为Karma之后,万向要将其打造成一个理想中的汽车品牌依然有很远的路要走。回顾Fisker此前的销售情况,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2009年-2012年,其在美国共销售了1800台Fisker电动汽车。


即使karma真的如偿所愿实现了量产,但是短期内要建设并完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支持也面临着极大挑战。有消息报道称,在收购菲斯科一年多之后,该公司原有的技术团队几乎都选择离开,而新的团队是万向自己组建的,这无疑给Karma未来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打上了问号。


同时,来自公开报道称,万向在2012年就开始试运行一些客车,在运行一年多后发现,这批车型包括电池续航以及整车的涉水性等问题大面积暴露。外界猜测,正是如此,在2013年万向拿到专用车生产牌照并获准生产客车后的一年多,其似乎并没有加速客车的投产。2015年,万向与上汽集团合资,进行专用车生产。


多年来,万向为实现造车梦,在电动汽车汽车技术投入了巨额资金,万向造车是势可逆,但要走好这条路即便对于万向这样的大型零部件企业来说,也是艰难异常。



(责任编辑:陈jing)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