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观点评论

贡俊:发展新能源汽车该回归自身商业运营

来源:新浪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2016/10/30   浏览9403次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中换挡、升级大趋势下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多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由企主体几大整集团主导,相对封闭。如今,汽车产业发展至产业大变革前夜,中国汽车产业资本峰会邀请各界专家以及精英探讨中国汽车展业的未来发展。以下为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贡俊讲话实录:

 

詹文章:现在大家都说2014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经过2015年的突飞猛进,到今年由于各个政策的推进,大家觉得现在新能源汽车卯足了劲往上冲,而且又有很多政策。再加上今年三张新能源汽车的发放,各种信息非常的充分,那么,这些行为对我们行业产生的影响,大家对这个事情是怎么看的?今后会产生什么样深远的影响?

 

 

贡俊:这是一个好事情,回归理性。

 

去年特别是新能源中巴车(6-8米),当时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占到了整个商用车的70%—80%,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不理信的行为,到今年得到了印证。去年有一家公司的车出了火灾,当时我得到这个信息以后我就给工信部和科技部有关领导打了电话,表示我个人内心的担忧。我说这种车卖出去以后,因为现在大部分还没有运营,运营以后第一个问题是安全问题,一台车两台车问题不大,但是有那么多台车,在外面,如果这个事情成为几率发生的话,可能会毁了我们的产业。

 

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很多大量的车闲在那里,这也是导致新能源骗补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说为什么今天反过来讲我感觉是一个理性行为,因为你完全依赖政府,这个行业最终是会出问题的,现在我认为是回归理性。大家千盼万盼的政策还没出来,有效性政策可能下个月会出来。

 

从回归理性来讲,我觉得我们作为产业也好、企业也好,新能源汽车是靠政府推出来的,这里面从我们国家本身来说有能源、安全、环保,以及汽车产业升级的问题,政府的导向是一方面,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他可以依靠政府,但是不能依赖政府。所以我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的车型也好,企业的定位也好,其实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前两个礼拜以前,工信部的汽车部钱处长,找了有关企业开了一个座谈会,讲到了接下来产业的路线问题。前一段时间上海也开了一个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会议,大家有一个共识,可能这个行业当中没有一种技术是可以共享,因为每个企业不一样,每个地方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有一种路径,一种车型产生。所以我们每个企业还是回归到,你自己的商业运营,你自己的市场定位在什么地方?

 

 

像我们做零部件的企业也是一样,在今年早期时候,大家都在没有活干的时候,其实我们这里活还比较多,主要是看到在那些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还会有增长空间的车型上。我说回归理性就逼着我们企业要从市场当中找到我们自己的路,中国制造2020实际上加进来两个字,我们国家从十五开始电动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今年中国制造2025回到新能源汽车,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个回归,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电动汽车,纯粹回归有一些难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尊重市场的表现。

 

另外,大家要思考这个事情,并且我们每个企业都要想这个事情。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还有一些遗憾的地方。首先我们不要依赖政府,但是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还是很强的。补贴政策迟迟不出,比较早的时候,2年前马凯副总理在合肥召开座谈会的时候说到,希望我们中央各部门能够在十三五开始以前,能把我们的政策给大家吃个定心丸。的确当时也做到了,五年政策就出来了。但是到细则层面,特别是今年到明年的细则,在去年有虚火的情况下怎么回归理性?因为这个事情不是一天,拖了很长时间了。这个长从5月份开始,到现在还有2个月就要一年过去了,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我们政府层面上,我觉得有一些遗憾,这个使产业有一些不太好的预期出现,因为经常会变。

 

我记得有一年当时混合动力车补贴,但是补完了不知道怎么办了。但是今年,尽管这个事情坚持不动摇一直要干,但是这种补贴不发布,会使我们行业原来的预期,因为毕竟新能源汽车还是政府在主推的市场,会带来一些不太好的结果,所以我说这个是对我们迟迟没推出来的遗憾,或者对政府层面,某种情况下是对国资委的遗憾,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詹文章:请用一句最简单的话,对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的发布,你从内心是怎么想的?

 

贡俊:有两点体会,尽管我们实施是的技术路线图,但是大家可以看,它不仅是技术事情。第二点,尽管它是官方的发布,但是从高大上的燃料电池,这里面充分结合了我们目前国家汽车产业的现状,和我们国家的特点在里面。

 

詹文章:国家到底希望我们有什么样的企业进入到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里边来?你想象中什么样的企业能满足国家这种要求,可以做一个描述。

 

贡俊:我记得我们国家十五搞电动车重大专项的时候,它的可研报告是来自上海市一个软课题,除了刚才讲的能源安全、能源转型和环保以外,现在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竞争力,实际上这个产业竞争力是放在全球角度来讲,将来是想如果有所突破比较难,所以电动汽车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个结论是要建成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或者产品。而今天我们来看刚刚詹部长提的问题,希望什么样的企业?其实每个企业都会有他自己的战略,但是可能有不同的选择,现在我们自主品牌也是这样。

 

我们首先回到自主品牌,原来是大,但是现在能不能强?强到什么地方?强企。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国家的意志和企业的竞争力,我认为是有机的融合在一块。从整车到零部件,我说我们国家最大的一个红利,我称之为红利。今天我们看汽车产业如果说有竞争力,我记得当时我们可研报告当中,那个调研报告当中有一点是讲到,西方的传统的汽车大国,汽车大家,他一下子从传统汽车转到新能源汽车,他的成本相对高一点,这对我们来讲我们有后发优势,我们原来在这一块不是很强来翻身搞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当时就是这样来思考这个事情。

 

到今天为止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但是不管我们产品表现怎么样,去年我们国家已经成为新能源规模最大的地方,照现在这个速度发展,未来还会更快。这是从整车市场带来的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实际上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翻身出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

实际上不管是电池、电极还是燃料电池,都有它的空间,因为汽车产业是一个充分竞争力的产业,我们又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现在我们也跟很多跨国公司有交流和合作,他们现在是什么情形?纯电动汽车基本上会跑到中国来做供应商,当然他们还是全球化的布局。这说明什么问题?原来我们国家从十五,大家总是感觉到汽车不如高铁快,没有那种效果出来。其实汽车产业从国家当时的2001年做重大专项到现在,潜移默化当中至少对产业链的布局,对原材料的布局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今天我们反过来讲叫做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节能新能源汽车是汽车里面可以有为的地方,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说这个链上什么都干,新能源汽车也好,关键零部件也好,其实我们一样也可以讲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要有为的。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天生汽车就是一个全球平台的,不可能地方政府搞一个,比如说我搞一个新能源产业园,从电池、电机、整车我都自己干,这不靠谱,因为在这个环境、这个氛围当中,没办法回避,所以一定要基于全球平台来做。

 

前段时间我看一个对话栏目,访问雷军,他就讲现在这个时代你一定要专注极致,把你的产品、技术一定要做到行业前几名才会有空间,我们这个行业也是这样,至少你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到行业领先,才能在全球这个平台上有所作为。

 

我们本身有这样一个市场基础,因为我们是民营企业的性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国家目前对于国家想干的产业当中,他对企业的投入,比如说黄世霖总现在拿到的项目也蛮多,都是上亿的项目,政府对这个产业的推动,不仅仅是补贴,政府的推动加上本身市场的规模,就容易形成这种体量。其实这个规模大和强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一开始从平庸做到强可能比较难,像我们目前国家有一个现状,大和强之间的互动,螺旋式上升可能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路线。而且我们国家的体制来讲,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体制优势,因此这种产业是容易成为全球有竞争力的产业。

 

詹文章:我们现在低速电动车,估计是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所以谁对这个问题有点个人的见解或者意见,需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的?

 

贡俊:这个话题还是比较感兴趣,比如电动自行车,卖得最便宜的几百块钱,卖得最贵的一两万美金。

 

其实低速车样品也有做得很贵的车,所以这个里面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就像日本他有一个类比,45公里以下的车,是谁用的?大部分是去超市买菜,送送小孩,他有这种需求。我们国家他的主要市场,实际上是在山东和河南。早些年,自行车到电动自行车的时候,是从几百块钱消费水平到几千块消费水平,这个是90年代末期。那我们看现在的人均收入,现在从几千块钱的电动自行车,低速车现在水平是什么水平?现在是2、3万块钱的消费水平。

 

以前在河内嫁女儿送一个电动自行车做陪嫁,现在是送一个电动汽车。但是这个并不是存在主义,但是问题我认为不完全是标准的问题,有了标准是不是完全照标准执行的问题。实际上电动自行车这么多年来,做原来的标准20公里的时速40公斤重量。现在20公里以下自行车都没有,一般是30—40公里,今年的低速车我们的标准出来以后,这个事情是不是能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做,是不是能完全执行?我认为这个可能才是比较核心的点。

 

前年在印度,在新德里那个高档区,那个地方有奔驰,大部分是韩国和日本的车,但是还真有跟马车一块开的。

 





(责任编辑:SIA)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