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合资时代来了?

听资讯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7/8/30   浏览9921次   

[摘要]近日,福特汽车宣布,已与安徽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中国成立一家从事纯电动乘用车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业的合资公司。此前,大众与江淮合资、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海外车企巨头们也加快了在中国布局电动汽车市场的动作,似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又要掀起一轮合资合作浪潮。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来看,走合资道路利弊都比较明显。

近日,福特汽车宣布,已与安徽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中国成立一家从事纯电动乘用车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业的合资公司。此前,大众与江淮合资、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海外车企巨头们也加快了在中国布局电动汽车市场的动作,似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又要掀起一轮合资合作浪潮。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来看,走合资道路利弊都比较明显。


在传统汽车领域,虽说中国品牌已发展数十年,但从整体上来说,起步还是很晚,底子比较薄弱,与品牌、技术、产品等诸多方面都握有明显优势的跨国车企相比,存在全方位差距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也就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国产与合资品牌的汽车在大部分国人眼中的地位存在很大差距的原因。合资的好处,显而易见,国有汽车品牌想通过合资的形式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学习外国汽车的各方面的优点以此来强大自己的实力。


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7.92万辆,环比下降10.20%,同比增长7.2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47%。将今年1-7月的数据累计起来,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61.87万辆,同比增长4.6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45%。中国汽车品牌正逐渐被国人所接受,这主要还是自主品牌自身实力的提升,涌现出了像上汽,吉利,奇瑞等大批优秀国有汽车品牌。除了自身的不断努力创新与研发,外国车企所带来的技术以及产品理念甚至是服务标准的确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正谋求新一轮汽车产业竞争的话语权,这也是未来数年内中国品牌崛起,能够完全与外国汽车品牌相抗衡的机会。当前,中国品牌通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较大的优势,在新能源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方面甚至可以说走在跨国车企的前面。2016年,全球销量破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有17家,中国汽车企业就占了9家。中国品牌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的市场份额,即使放在全球来看,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也能占据半壁江山。


但国内车企都不可忽略的存在一个问题,与跨国车企相比,自主品牌利润微薄,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面临的挑战更大。以2017年进入财富500强的中国车企为例,中国6家车企总利润为117.227亿美元,不及丰田集团168.993亿美元的总利润。在这样的有限利润支撑下,要想抗衡外国的车企不是那么容易的。


此时,不禁会想到有为什么外国车企纷纷寻求与中国车企合资的机会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正是中国目前强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驱动。目前,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前景可谓一片大好,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基本能满足消费者的续航需求。而此前被广泛诟病的充电桩问题近年来也是发展迅速,为各大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比如知名充电桩运营商安悦充电参与了上汽乘用车荣威二代随车桩开发工作、为上汽大通完成了67个维修站点充电桩建设、为上汽大众质保部、产品开发部、售后部提供测试用桩及充电监控系统并成为上汽通用上海地区唯一随车桩安装服务供应商。安悦充电为上汽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也是上汽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原因之一,中国良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然少不了像安悦充电这样的充电桩企业与运营商。再加上此前在传统汽车领域给外资车企的获利丰厚,这样的前提下,它们势必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是合资是不是带来的一定是推动作用呢?似乎值得推敲一番。


首先,在核心技术储备上,中国品牌围绕着新能源汽车,在核心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优势。而如果放任跨国车企展开合资合作,跨国车企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抹掉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存在的优势。然而真正国外的长处也不会轻易被国内吸取。


其次是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冲击,外国品牌有丰厚的利润回报,投资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势必会导致部分国有汽车企业销量下滑,进而推出新能源汽车市场,这样很快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是几家独大的寡头市场,这对整个创业环境来说或将是致命的打击。这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自主品牌足够的发展空间,保护自主品牌的创新精神。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客观而言的确是离不开跨国车企的带动效应。但对于影响到未来汽车产业话语权的新能源产业,从中国制造2025和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上,跨国车企合资合作仍需要保持一定力度与限制,以防止对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品牌造成致命的冲击。



(责任编辑:王一淅)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