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热点聚焦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趋变:行业准入变革提上日程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6/5/16   浏览7810次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示范工程以来,截止2015年底,新能源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超过35万辆,从政府到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不断深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示范工程以来,截止2015年底,新能源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超过35万辆,从政府到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不断深入。尤其是2014年,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大量扶持政策,被业界称为新能源汽车元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政策也需随之变化。


一、汽车行业准入政策面临改革


我国目前的汽车产业属于典型的事前监管。美欧等汽车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事后监管机制,也就是行业的进入大门是开放的,但是进入之后,要接受严格的 管制。政府对企业可以长时间不监管,但是因为有监管法规,企业必须确保自律才能生存下去。大众“柴油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违反了监管法规,企 业将会面临严重的惩罚。在我国的制造业当中,汽车作为少数仍然保留着严格准入的领域,行业准入政策的变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1.准入突破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事前监管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选择。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随着制度完善和技术进步,建立事中事后监管的条件已经成熟,传统的 准入门槛管理制度也不适合时代的进步,反而会遏制创新。汽车行业准入的变革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监管就成为了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


2.准入突破的切入点在新能源汽车


马上开放汽车行业准入,以新能源汽车作为突破口就是最有条件实现的。因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的增量部分,它的准入开放对原有格局冲击不大,易 于被产业所接受。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还不到1个百分点,政府无法掌握足够的车辆数据和运行数据,导致其无力监管。而随着市场成熟度的加 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市场占有率逐步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大数据积累到一定量,政府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能够做到有效监管,准入放开的条件就具备了。


3.汽车行业进入与退出应是常态


当汽车行业的准入开放成为一个常态时,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就比较顺畅和容易。当前汽车行业准入呼声最高的是跨界企业,如与IT技术相关的企业。这 种企业将他们的创新基因与技术结合之后,将使汽车产业产生巨大的变革。当汽车产业引入新的进入者之后,将会大大加快汽车产业的IT化,类似摩尔定律描述的 那样,也许一年半就会有一次大的变革。一些企业进入、一些企业退出,结构调整明显会加快,汽车企业有生有死将成为常态。


二、改进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1.产业支持政策由财政补贴转向普惠


大规模的补贴已经不具备可持续性了,财政对产业的直接补贴所带来的漏洞和不公平性,对产业的破坏性,可能是巨大的。因此下一步,新能源汽车产业 支持政策需要从财政补贴型转向普惠型。所谓普惠型就是产业一视同仁,以税收政策为主,替代现有的财政补贴。当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导入期结束的时候,就需实行 由直接的财政补贴转向普惠型的税收优惠。


2.积分交易机制可弥补财政补贴退坡带来的激励减弱


仅仅依靠普惠型支持政策还不够,还需要一些机制给予支持。比如积分交易制度。这个政策的核心在于,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来自燃油车。这个政策在美国加州叫做零排放政策,1个积分大约是5000美元左右,积分可以交易。比如特斯拉的积分有40%交易给丰田。这种交易机制目前看来是比较公平的,纯电动汽车因为零排放获得支持,而燃油车因为排放需要买单。区别在于积分交易是市场机制,是市场主导;而财政补贴是财政方式,是政府主导。这种车与车之间交叉补贴的方式比财政补贴更透明和公平。


三、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要与电力改革相结合


基础设施领域尽快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支持现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基础设施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需要与现行的电网改革结 合起来。2015年6月份公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其核心就是售电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产生更多新的基础设施运营商,使得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得到实 现。


在电动汽车发展初期,成立四部委推进机制时并没有将电网和交通部门考虑进去。下一步需要改变当前四部委机制,将电网、交通、建设部门也加进来。 以美国为例,美国没有产业管理部门,美国的车辆都是交通部来管理,因为同属一个部门,所以车辆的管理和使用是协同的。而目前我国这种多部委协调机制也存在 一些问题,比如部门之间的利益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应当从使用的角度出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这样反而容易做到管理和应用。


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与定位调整


1.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是改善环境和调整能源结构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改善环境。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技术路线来实现环境的改善,并不需要聚焦在具体技术和路径上。通过改善环境的措施,来推动能源结构调整。这些外部性的目标应当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考量,而不是单纯的产业目标。


2.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跨界创新的突破口


汽车产业属于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大集成产业。但传统的汽车产业受制于已有的技术壁垒、技术沉淀和成本沉淀,转型非常困难。作为新生事物的新能 源汽车容易与新思维、新技术结合,比如与IT技术融合,作为其载体,实现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因此新能源汽车属于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产业。 燃油车体系与新能源汽车体系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和技术语言,这两种体系的碰撞势必会造成汽车产业的分裂。这种分裂又是汽车产业创新的突破口。


五、破除地方保护


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实践来看,尽管有许多企业收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或者说是政策倾斜,但是在其他地区的发展会受到类似的地方保护的阻碍。地方保 护非常不利于大企业的成长。要成长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必然要求打破地方保护。要更加重视对地方外部性指标的考核,如强化环保指标、考核其 大气质量改善,这样地方政府也有动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而不单纯是为了完成产业任务。


六、加快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


电动汽车要进入到市场驱动阶段,商业的创新是关键,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政策角度来讲应该有一种包容性。整车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去。


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新的模式则要求对车和电都有深度的理解。新能源汽车是跨技术、跨行业、跨学科产品,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已经 多元化了,有能源企业、汽车企业、充电设施企业,还有通信企业和一些跨国资本等。这么多主体的参与,其所推动的商业模式变革也就有了IT色彩,即短周期内 的升级换代,否则就会被淘汰掉。


随着基础设施、汽车制造、汽车销售和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越来越依赖技术的变革,而这种变革超出了制 造业的思维、超出了制造业对创新速度的判断。所以技术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步伐,技术变革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而这种技术除了汽车技术外,更多的是来自 于外部的具有颠覆性的通信技术、跨界的技术等。汽车企业还要充分理解技术与商业模式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看透这些逻辑关系,才能使商业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来源:经基金观察网


(责任编辑:刘国伟 )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