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韩系电池烧钱抢占中国市场 安全问题成为阻碍最终“落榜”

来源:汽车商报   作者:综合报道   2016/8/25   浏览7464次   

[摘要]韩系电池企业的问题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复杂,我们目前在和他们进行沟通,不过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现阶段,任何企业都要遵从安全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目录难进根源——韩系电池被指在华恶意倾销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表示,韩系电池未进入目录的主要原因是信息资料准备不完整,短期内未进入目录属正常情况,但在一些国内电池企业和相关专家来看,韩系电池在整个国际动力电池市场有着更大的野心,甚至为此使用各种手段,其中不少国内企业直指韩系电池在包括中国以内的多个市场有严重的恶意倾销行为。治理动力电池市场竞争乱象是此次目录审批的另一大因素之一。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单从三星SDI与LG化学近几年的财务业绩上就显得十分异常。

 

2015年,三星SDI公司年报显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3%,营业利润却变为亏损3.32亿元人民币;LG化学锂电领域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而营业利润却同比下降超过90%。

 

“他们的定价策略十分蹊跷,处于一种不挣钱也要杀市场的阶段”,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之前日韩企业打出1元/wh的价格战,与其说是成本优势,不如说是一种不择手段的商业手段。”

 

另外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寰球汽车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日韩电池企业不顾成本的将几十亿元砸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是看中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潜力。

 

根据美国波士顿一家新兴科技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规模基本达到了50亿美元,而这当中中国与美国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通过调查发现目前LG、三星SDI和松下三家亚洲公司已经成为行业赢家。

 

而在中国市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7.9万辆,同比增长4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锂电池产量15.9GWH,同比增长356.7%,占中国锂电池总产量的44%,超过手机成为中国最大锂电池需求终端。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上半年,就有54家动力电池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扩产计划,投资总额近1160亿元。

 

同时,上文提到的美国公司预测到2020年,动力电池市场将增长到300亿美元,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在中国市场,他们预测这三家企业将在未来5年瓜分掉其中80%的市场份额,韩系电池更是拿下市场的主力军。而要拿下如此大的份额,这三家企业必然会逐个击破各个区域的竞争对手,中国也必然成为他们最为迫切拿下的市场。

 

“因此,相关部门在电池检验中除了安全因素外,对于这一市场的把控也应该是一大因素”,一位不愿具名的自主电池企业负责人分析,“未来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壮大,动力电池市场的有序发展十分重要,否则将会出现价格和市场被外方完全控制。”

 

 

未来怎么办?

 

对于未来的发展,在采访的十几位专家学者看来,这一问题并非难以解决。“只要韩系电池企业符合中国所有的规定,没有理由不让他们进入”,王子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针对电池的检验没有那么多的考虑,核心仍是安全。外资企业由于在中国生产时间较短,各方面的检测并不齐全,这确实需要时间。”

而对于坊间一直传言韩系电池要优于自主电池的说法,在采访中无论是电池领域转向专家王子冬还是自主企业都给予了反对。

 

“有人质疑国家出台动力电池目录是为了保护本国生产企业,实际上我国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仍落后于日韩,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一位自主电池企业负责人介绍,“十几年前,锂离子电池最初引入中国时,当时中国锂电池企业整体水平与国际相比差距近十年,如今‘十三五’期间国内外水平的并行向前,我国优秀的动力电池企业已跻身世界前列。”

 

据了解,我国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目前已经向各个整车企业实现配套,例如宝马就选择了自主电池企业做为纯电动汽车供应厂商。

 

对于未来韩系电池何时进入目录的问题,8月12日,欧阳明高在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沟通会上向寰球汽车表示:“韩系电池企业的问题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复杂,我们目前在和他们进行沟通,不过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现阶段,任何企业都要遵从安全和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也是相关部门对接下来电动汽车发展最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jing)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