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我国电动汽车企业与特斯拉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6/10/7   浏览10792次   

[摘要]当前,特斯拉已正式推出入门级新品Model3,售价为3.5万美元,约合22.77万人民币,预计2017年底交付。Model3是特斯拉历史上最便宜的一款车型,新品发布仅三天,全球订单量已突破27.6万辆,远超预期。


当前,特斯拉已正式推出入门级新品Model3,售价为3.5万美元,约合22.77万人民币,预计2017年底交付。Model3是特斯拉历史上最便宜的一款车型,新品发布仅三天,全球订单量已突破27.6万辆,远超预期。特斯拉如此卓越的成绩与我国的电动汽车依然“政策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电动汽车企业与特斯拉的差距到底在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特斯拉Model3车型大卖的奥秘


(一)自身性能卓越


外观设计前卫,采用全新设计平台,5座布局,尺寸小Model S近20%,掀背式造型和全景天窗看上去大气时尚;轻量化的铝制用材更兼顾了耐用性和经济性;性能出色,提供单电机后轮驱动以及双电机四轮驱动的选择,百公里的加速时间仅需6秒,续航里程为215英里(约346公里);拥有自动驾驶系统、OTA空中升级、远程诊断以及APP联接等功能;安全性能良好,在任何测试中均为五星安全……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足够吸引爱车一族。


(二)价格亲民


特斯拉从纯电动跑车入手,已完美推出前两阶段的小众高端Model S和Model X车型,此次推出“廉价车型”Model 3被视为特斯拉能否大规模占领市场的关键。在美国,售价在3.5万美元的电动车屈指可数,几乎同期推出的雪佛兰Bolt售价也为3.75万美元,其技术优势、续航里程等性能也不如Model 3。在中国,特斯拉Model 3加上运输装载费、关税及增值税后,国内售价约为35万元人民币,等同于腾势、宝马i3等中高端电动车,但Model 3是同等价位性能最为强悍的产品。


(三)兼容中国充电标准


重视和完善以充电网络为核心的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建设。为确保车主充电更加便捷,特斯拉预计于2017年在全球建设超级充电桩7200个,目的地充电桩15000个。长久以来,中国作为特斯拉全球战略布局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针对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真空的困局,Model 3将兼容中国充电标准。特斯拉也将于年内完成兼容新国标的技术准备工作,包括修改充电接口、改进生产线,以及研发生产转换接头等。


二、我国电动汽车企业与特斯拉存在的差距


(一)发展路线差异较大


当特斯拉Model 3在全球因订单火爆而一车难求时,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也发布最新车型秦EV300,售价为25.98万元起。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两家龙头企业,从最新发布的车型可以透视出两者发展路线的差异。


一是在战略方面,特斯拉产品定位走的是从上至下的模式,从高端到中端再到入门,从面向明星小众过渡到面向普罗大众。与之相反,比亚迪初期走的是造平民车、廉价车的草根路线,如性价比极高、王牌销量车型F3售价仅4万余元,而后推出的秦、唐等,才逐步填补了比亚迪在中高端纯电动车领域的空缺。二是在战术方面,特斯拉市场推广注重“卖概念”,凸显产品“科技感、未来感”。通过前期将产品定位在高端市场,目标客户锁定为有环保意识的高收入群体,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再推出更接地气Model3时,只需花费很少的营销费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技术出身的比亚迪掌舵人,则侧重“卖技术”,习惯强调“社会责任和车辆性能”,在品牌定位及营销策略上差异较大。


(二)创新思维略显不足


特斯拉作为硅谷起家的互联网公司,用硅谷的方式而非底特律的方式生产,彻底改变传统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一是热衷于采用新技术。有别于传统的汽车企业,特斯拉更像是一家IT企业,习惯追求高速迭代。例如,特斯拉率先搭载自动驾驶的硬件,再通过OTA进行升级支持。而我国电动车企通常是先进行新技术测试、成熟后再进行搭载,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二是创新模式打破原有的自我封闭的创新体系。一方面,Model 3可谓是“众筹造车”的成功案例,该车型最早将于2017年年底交车,这意味着车主需提前2年支付定金,而特斯拉不用对这些定金支付利息,也就是说3亿美元的订金约为两年期免息借款,将大幅减轻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创新的商业模式开放的心态。早在2014年6月,特斯拉就宣布无偿开放公司200余项的技术专利,旨在争取盟友,共同做大“蛋糕”。


三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孕育创新精神。美国的汽车产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唯有创新才有突破。从定价及营销策略上看,特斯拉正是依照其自身的发展及市场需求而定。而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依旧是“政策市”,成熟的市场化竞争格局尚未形成,阻碍了国内电动车企的思维转变速度。如汽车企业在做定价策略时,通常会将政府补贴的金额考虑进去,难免出现国内电动车车型、价格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现象。


(三)对客户体验重视不足


特斯拉高度重视客户体验,广告等营销费用几乎没有,却有一大批粉丝,成功塑造了一个高科技新贵的品牌形象。据统计,特斯拉的研发人员中有70%来自汽车或工业界的工程师,负责汽车的研发、生产、测试流程,都有整车开发的实践经验,而另外的30%研发人员是互联网产品导师,他们以互联网思维方法与工程师们协作,实现产品创新,深层理解客户的需求。例如,特斯拉是在国内唯一提供“保值承诺”金融政策的豪华汽车品牌。


反观我国的电动汽车企业仍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大量成本用于产品的广告宣传,然而对于产品本身及后续服务不予以重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没有实现无缝连接,中间存在着巨大壁垒。国内汽车企业缺乏对用户极致体验的追求,只能生产差异性较小、中规中矩的产品后再去拼价格和渠道,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特别是在当前4S店普遍不景气的困境下,也难以投入更多资金提高电动汽车维修服务能力。


(四)安全性能屡遭质疑


作为电动汽车的先锋者,特斯拉高度重视安全性能的提升。Model S是2014年唯一一款同时获得欧洲新车安全协会Euro NCAP和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颁发的五星安全认证的车型。Model 3的设计原则也是“安全第一”,在任何测试中均为五星安全。第一,车身安全。Model 3重心极低的电池组底盘布局,极大降低了侧翻可能;钢铝混合的车身材质在撞击时能够有效吸收能量;车道偏离预警、盲点预警、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可以随时为车主规避风险。第二,电池安全。电动汽车最大的安全隐患是锂电池。特斯拉以往采用的是应用最成熟、性价比最佳、安全性最好的电源产品之一的18650钴酸锂电池,MODEL 3将更换成20700高性能钴酸锂电池,在相同功率时,所需电池数量更少,电池组重量也更低,安全性能也更强。此外,特斯拉最重要的创新是对电池管理技术的颠覆和再造,独特的分层次管理的办法让电池组发挥能量,较其他电动车电池具有明显优势。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进入关键期,近几个月各类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屡见报端。引起锂电池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除了锂易爆易炸的特性外,还有环境温度过高、机械外力滥用、过充电等因素。此外部分厂家原材料和制造工艺控制一致性差、片面追求高能量密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如隔膜在锂电材料中技术含量和安全作用最高,我国大约75%依靠进口,而且国产隔膜厂商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等,也加剧了锂电池的安全隐患。


三、对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合理定位,提高我国电动汽车竞争实力


一是支持企业尽快开发并推出经济实用型的电动汽车产品。通过支持公共交通电动化等先行措施,积累技术经验并降低成本,逐步发展更适合家庭的电动汽车,走出一条高性价比、大众化普及之路。二是防范电动汽车的定位误区。既要防止以降低汽车安全性、盲目追求续航里程、速度优势的倾向;又要限制以牺牲汽车性能、舒适性为目标的低成本方式,如从特斯拉经验来看,低速电动汽车非发展方向,应避免出现上市即淘汰的风险。


(二)推进电动汽车发展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满足用户需求应成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首要方向。第一,支持满足我国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动力电池发展。重点关注电池的安全性、使用寿命、能量密度、降低成本、环境适应性等五个方面,发展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电池产品,降低整车成本。第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中,应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如一线城市的新建小区和商住楼宇必须建设一定比例的充电桩,鼓励已建小区实施充电桩建设改造计划,发展便携式充电装置及配套服务。


(三)通过标准化支持新能源汽车规范发展


一是增加电动汽车安全强制标准。安全标准的缺失会直接制约电动汽车的发展。因此,除继续抓好技术进步外,还需明确安全定义和安全值范围,通过建立强制标准为电动汽车安全认证打好基础。二是继续完善充电标准体系。在达到充电接口统一的最基本要求后,充电电压、充电电流、交/直流充电方式等也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尽快统一国内各个省市以及不同地区间的充电网络接口。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特别要充分利用中欧、中德、中美等政府合作机制,全面推进我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四)苦累内功,提高我国锂电产业整体水平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引导企业研究适高倍率充放电循环、高低温、恶劣环境和低维护水平等条件下使用的锂电池产品。重点攻关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技术;二是鼓励产业链垂直整合,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与下游汽车厂商的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三是在项目布局、产能、项目质量、工艺装备、生产环境、环境保护、安全检测、认证等方面严控准入,提高锂电产业整体水平。



(责任编辑:陈jing)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