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从“三化”到“六化” 这些趋势将发生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作者:综合报道   2016/12/27   浏览6708次   

[摘要]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将是电动化和能源低碳化结合,轻量化和制造生态化结合,智能化和网联化结合。


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将是电动化和能源低碳化结合,轻量化和制造生态化结合,智能化和网联化结合。


编者按: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在2016年发布,展望了未来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十三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战略是纯电驱动技术升级战略,具体是“三化”: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


12月23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年度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提出,如果从2015-2030年的中长期尺度来看,未来15年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将从这“三化”扩大到“六化”。


究竟是哪“六化”?请参看本刊对欧阳明高此部分发言内容的节录。(《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涂彦平编辑整理)


如果从2015-2030年的中长期尺度来看,未来15年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将从目前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这“三化”扩大到“六化”。


第一,电动化跟能源低碳化结合。


电动化如果不跟能源低碳化结合,电动车可能就无法做到很低碳。低碳的关键在于电的来源要朝可再生能源发展,现在有智能电网规划、能源互联网规划和氢能发展规划,所以电动化跟能源结合得很紧密,要跟能源纵向整合。


在电动化跟能源低碳化结合的过程中,将会有更先进的电池出现。石墨烯是今年电池方面的热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石墨烯电池,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多。


日产聆风通过使用双向充电器,可将电池多余电量重新转移至电网系统。据悉日本三菱公司宣布其欧蓝德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将配置V2H(vehicle-to-house)电动汽车家庭供电系统,其电池储存的电量可以支持家庭供电的不时之需。


最令国人振奋的是最近华为的电池技术突破,用石墨烯来提高电池的散热能力。不过对于目前的动力电池来说,石墨烯起到的作用像味精一样,是做添加的,而不是主体材料。技术是无止境的,现在学术领域都在探讨石墨烯的应用,将来会出现什么突破,现在无法断言。


电动化和能源低碳化的结合在充电方面也需要进行变革。电动化和低碳化的结合将实现能源的双向流动,充电不仅仅是充电,电能既可以从电网到电动车,也可以从电动车到电网中。这就要求在充电技术上进行突破。


第二,轻量化和制造生态化结合。


轻量化不仅仅是把东西做轻,其注重的是电动汽车乃至整个汽车工业制造角度的大变革。这和工信部推进的工业4.0、智能制造等专项紧密相关。


在2014年美国芝加哥举行的IMTS国际制造技术展览会上,3D打印电动汽车Strati在与会者的亲眼见证下诞生了。从打印Strati零部件到组装成整车,仅用时44个小时。


在制造方面,增材制造3D打印会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车身用了碳纤维,以前几大工艺都要变革,材料需要再循环。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发展的,现在在这方面还仅仅是起步,而且重视度还不够。


第三,智能化要跟网联化结合。


智能化跟网联化目前基本上还是分开的比较多,目前的网联化主要体现是可以把手机的功能放在车上。目前有部分互联网汽车,把手机所有的功能放在车上,但是跟车的控制本身的联系并不多。


未来智能网联的发展将实现通过网络控制,利用网上的大数据进行整车决策的推理。现在用的GPS也还没有融入到汽车的整个控制里面去。因此未来汽车的发展将实现汽车的自动控制和网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所谓的智能网联技术。


欧阳明高认为,智能网联时代,让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显得更加重要。


智能网联的发展前途很大。在智能网联的时代,中国应该怎么做。现在汽车厂可以自己做一套系统,互联网公司也可以造车,但在这两种模式以外,让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的第三种模式,显得更加重要。


以智能手机为例,安卓的操作系统是一个开放平台,很多APP、软件都可以放在商店里供大家下载。将来汽车是否也能有这样一个开放平台和标准接口协议,实现共用,为中小公司做智能化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智能汽车对软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很多人跨领域共同参与,通过开放的平台把资源整合起来,各自专业化地做好自己擅长的事。



(责任编辑:陈jing)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