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怎样的无人驾驶汽车

来源:中国汽车报      2017/8/23   浏览8932次   

[摘要]?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可见,得人工智能者得未来。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可见,得人工智能者得未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并促进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就在腾讯汽车即将举办“2017全球汽车AI大会”之前,主办方在网上发布了一份《中国汽车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讲述了人工智能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以及对自动驾驶的展望,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该份报告还全面阐述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消费偏好。



根据报告内容,记者了解到,人工智能对汽车全价值链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内主要影响营销及车主的使用,长期随自动驾驶的诞生,将对汽车生态产生颠覆性影响。具体而言,从短期来看,汽车营销端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精准化销售,其次是产品的用户体验和自适应性双双提升;长期来看,制造、研发智能辅助;多样化智能服务提供,完全自动驾驶带来用车模式及交通方式的变革,另外,实现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将会在汽车出行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正处于提升阶段


报告中指出,自动驾驶按照机器介入程度分为五大阶段,分别是L0无自动驾驶、L1驾驶辅助、L2部分自动驾驶、L3有条件自动驾驶及L4/L5高度/完全自动驾驶阶段。在L3阶段之后,机器开始接管主导车辆的感知和控制,目前技术整体处于L2到L3的转变阶段。


国际舞台上,德国与美国的自动驾驶发展进度相对领先,而中国将基于其整体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提升自动驾驶实力。在政策法规方面,同样美国与欧洲发达国家较为超前,目前皆已经形成自动驾驶法律框架,中国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中国消费者偏好 安全的汽车才合胃口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埃隆?马斯克将人工智能的出现称之为“对魔鬼的召唤”,认为其会对人类的生存繁衍构成巨大威胁。但是中国消费者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则出奇地整体呈现非常积极的态度,人工智能所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及社会提升是消费者支持发展的集中诉求,而目前技术应用的安全性是消费者主要痛点。


资料显示,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在2040年前将迈入强人工智能的年代,大年龄层的消费群体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更为乐观,对强人工智能的提前来临也具备更高的危机感。汽车作为消费者最能直接感知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但从大众已有的认知角度来看,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在安防、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更为契合。


作为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主要应用点,自动驾驶对于女性消费者及大龄人群存在更强的需求吸引力,且由于驾驶员的身份被算法所替代,自动驾驶对于消费者是否持有驾照、是否有车的相关性较弱。



该份报告调查的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较为成熟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如自动停车等,对其帮助更加直接;在经济更为发达,且交通环境更为复杂的一二三线城市中,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更高。


而在目前来看,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及响应灵活程度是消费者不愿使用的主要痛点,而除此之外,高昂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是潜在需求消费者的重要顾虑之一。对于有自动驾驶需求的一般消费者来说,为自动驾驶功能去额外支付少于车辆价格的10%是比较能够接受的价格范畴。


从自动驾驶的配置上来看,车机交互平台的屏幕、可伸缩的方向盘、座椅空间的灵活变动是中国消费者所普遍认可的自动驾驶汽车配置,而在与车机的交互模式上消费者偏好直接通过车机而非以手机作为枢纽。


报告显示,消费者更加愿意信赖传统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新兴整车制造企业紧随其后,互联网公司或价值链上游的玩家异业进入自动驾驶则相对而言不被消费者所看好。消费者普遍认为自动驾驶车辆应该实施单独的车道分离行驶,安全性、技术、成本等方面是消费者作出以上选择的主要原因。


报告最后还提出了一点非常有意思的结果,在共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消费者却认为,即使在自动驾驶的前提下,他们仍然愿意自己买辆汽车进行使用,愿意为安全性及私密性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



(责任编辑:小娟)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