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凌然:召回!为何让新能源汽车倍显尴尬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新浪汽车   2019/1/25   浏览8301次   

[摘要]进入到2019年,本应该是新能源汽车全面发展与普及的时候,而随着政策补贴的可能性下滑以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的召回,就会使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

进入到2019年,本应该是新能源汽车全面发展与普及的时候,而随着政策补贴的可能性下滑以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的召回,就会使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



其实针对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召回,能够达到13.57万辆,其占比更是高达13%,这比传统汽车的召回比例显然高出许多。而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召回的原因,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安全以及操控技术等方面,并非出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技术上,这就使得新能源汽车制造,既存在着企业拔苗助长的问题、更是与企业急功近利的想法不无关系。为此,针对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召回问题,考验的已不再是简单的服务;而是需要考验新制造技术标准、考验企业制造转型能力以及消费者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耐心问题,这些都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难以想象的变数!


新能源汽车召回为何与传统车召回不同


作为传统汽车,召回显然已经是家常便饭。有的时候,召回的数量,比某家企业一年的制造量还多。就拿数年前爆出的高田气囊问题来说,其召回对世界汽车的影响,可谓是惊天动地!不仅有数千万辆汽车因高田气囊问题而召回;而且也涉及到世界多家著名厂商与产品,这确实让消费者面对召回颇感无可奈何!尽管出现了这么多召回的问题,但由于有后续的服务保障以及企业态度积极,自然很容易使消费者理解,召回并不一定是坏事!换句话说,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召回问题,只要不是技术问题不断反复、态度上使用双重标准对待消费者,消费者都是能够接受的。



而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召回问题,虽然也是技术改进问题,但人们还是产生出更多的质疑与顾虑!这是因为,新能源汽车还未全面的普及,就已经成为召回的产品,这就会让消费者从心理上难以接受。特别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更多的来自于质量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传统制造中最简单的技术,也会在新能源汽车上出现,这就不能不让消费者感觉到,新能源汽车为什么比传统车型卖的贵的同时、还要在质量上不断的打折扣!这就很难说得过去了!


新能源汽车召回的理由令人瞠目结舌


由于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更多的是在安全与操控等技术问题所引发,这就使得召回的理由无不让消费者感觉到惊讶。按理说,汽车制造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崭新技术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完全应该在已有制造技术与制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这才是消费者理解新能源汽车普遍贵于传统产品的主要原因。但现实中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恰恰问题仍出在基础技术层面,这就说明了,企业在制造中只是盲目的瞄准销量,而没有顾及到新能源汽车的具体质量问题,这才是最要不得的!



就以世界著名的特斯拉为例,一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风生水起的引领车型,竟然在安全带以及车窗等技术问题上出现毛病,这就使特斯拉召回的理由、很难以自身的影响力划等号!而国内有些企业的召回,更是让消费者不知说什么好!不仅召回的数量上多的令人咂舌;而且也在召回的问题上让人哭笑不得!而针对这样的问题,固然有企业拔苗助长式的追求销量,但也是与相应的标准以及竞争的环境不无关系的,所以,要想进一步遏制住新能源汽车重销量、不计后果的问题,就需要在技术准入、产品检验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理应有更高的要求才成。否则,任其不断的蔓延,只能会使消费者更失望、使刚刚开始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更加起伏不定!


新能源汽车召回为何更令人堪忧


应该说,作为新能源汽车产品,既然有了这么好的发展大环境,更应该在技术与品质走在前列才成。这不仅是市场大环境的需要;更是车企创品牌的需要。但现实却出现了,新能源汽车召回比率胜过传统车型、新能源汽车二手市场的残值无人问津的结果,这不能不说,国内一些车企,过于的注重新能源汽车形式、而往往忽略了新能源的内容!所以,如果按照这样的进程来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会使国内开创的新能源汽车良好局面,很快的让消费者大失所望;也容易让本来不怎么热衷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又重新占据上风,这或许才是最令人费解的!


客观地讲,新能源汽车突破100多万辆的市场规模,确实是来之不易的!无论如何,都是需要整个行业进行保障与维护的。由于出现了新能源汽车召回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行业内外进一步反思,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从基础做起,这才是比什么都更为重要的。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对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问题暴露而不管不顾的话,不仅会使消费者越来越远离新能源汽车,还容易使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越”的梦想化为乌有,这才是最值得一些企业反思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交流行业信息与研究经验,不作商业用途。在任何情况下,本文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或和支持其观点。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所有解释权。



(责任编辑:朱栩霖)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