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醇汽车应用;财政补贴;报废机动车回收……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总结了2019年汽车产业政策十大关键词(以政策发布时间为序)。
甲醇汽车应用
3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正式将甲醇汽车提到汽车产业和消费市场的面前。《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甲醇汽车制造体系建设、推进甲醇燃料生产及加注体系建设、加快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甲醇汽车应用、加强甲醇汽车监管等任务,加快能源多元化和清洁能源汽车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财政补贴
3月26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这标志着2019年补贴政策终于尘埃落定。《通知》明确提出分阶段释放压力,下调补贴标准,与2018年相比,此次补贴平均退坡超过50%。同时,《通知》还提高了技术门槛,提出稳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门槛要求,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要求,提高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门槛要求。
报废机动车回收
4月22日,国务院公布新版《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旨在规范报废机动车回收活动,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打破了此前实行数量控制的垄断管理,符合规定的企业经批准均可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同时允许报废机动车发动机总成等部件的再制造。其中,简化办事程序和解禁“五大总成”再制造成为业内关注的两大焦点。业界认为,这标志着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春天来了。
新能源公交车
为促进公共交通领域消费,推动公交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公交车新能源化,5月8日,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的通知》,提出提升技术水平,保障产品供给;完善财税政策,促进产品消费;加大支持力度,优化使用环境;加强多方联动,确保政策落地;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效益等。有关部门将研究完善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政策,从2020年开始,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新能源公交车运营。
绿色出行
5月20日,交通运输部等12部委联合发布《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行动计划》共分8个部分,提出了21条具体行动措施,包括进一步提高空调车辆和清洁能源车辆的比例,提高无障碍城市公交车辆更新比例。推广电子站牌、手机APP等信息化设施产品,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公交车实时位置、预计到站时间等信息服务。
新能源汽车安全
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提出重点对已售车辆、库存车辆的防水保护、高压线束、车辆碰撞、车载动力电池、车载充电装置、电池箱、机械部件和易损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这是工信部自2018年9月以来发布的第三份关于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的文件。与前两次相比,此次要求更加严谨,首次对车企提出了“应当主动向主管部门备案召回”的要求。
购置税优惠
6月2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继续执行的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自2018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对购置挂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此外,对部分回国服务的在外留学人员,以及所有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健康快车”项目的流动医疗车、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新购置车辆等免征车辆购置税。公告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六
7月1日起,根据去年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全国重点区域、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都将提前实施国六标准。2019年以来,深圳、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北京、广东、上海等多省市为代表的地区陆续发布了提前实施国六标准的政策文件,部分省份将实施范围要求的区域进行延展,也有地方对实施标准进行提高。业内表示,这有利于推动我国汽车企业创新技术的发展。但为避免经济和资源损失,应设置一定的过渡期。
双积分
为了更好发挥积分办法的作用,促进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7月9日和9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两次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第二次该意见征集于10月11日结束。业内认为,虽然发布的只是征求意见稿,但从中可看出2021-2023年“双积分”政策的走向,即提高得分门槛、降低单车分值,这也体现出了“双积分”政策与时俱进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开征求意见,这是继2019年10月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第二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责任编辑: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