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热点聚焦

长安汽车:我坦白,全新纯电品牌定名“长安深蓝”

来源: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22/4/15   浏览13133次   

[摘要]前有疑似长安A158路试谍照,后有纯电轿车C385的无伪装谍照,紧接着是阿维塔11(参数丨图片)官图和实车图曝光,近期长安汽车的一系列的“异动”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这也让人不禁要问,长安汽车究竟在憋什么大招?

  古语有云:君子藏器于身,相时而动。

  前有疑似长安A158路试谍照,后有纯电轿车C385的无伪装谍照,紧接着是阿维塔11(参数丨图片)官图和实车图曝光,近期长安汽车的一系列的“异动”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这也让人不禁要问,长安汽车究竟在憋什么大招?

  面对众人的猜测,长安汽车终于在4月13日的2022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来了一个“坦白局”。

  2025年将推出30余款产品

  会上,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公布了最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到2025年,长安总销量达400万辆,其中,长安品牌300万辆,新能源销量达到105万辆,占比达到35%;2030年,长安汽车销量达到550万辆,其中,长安品牌450万辆,新能源销量达到270万辆,占比达到60%,海外销量占比达到30%;2022年,长安汽车将实现产销245万辆,同比增长6.5%,其中,自主品牌产销185.7万辆,同比增长5.9%,市占率11%。

  

  基于这一目标,长安汽车计划到2025年将推出30余款产品。

  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阿维塔目前规划有4款整车产品,分别覆盖中高端主要细分市场。其中,基于CHN平台的第一款车型阿维塔11即将实现量产。

  主流乘用车市场:未来将推出21款全新产品,其中长安深蓝品牌5款,2022年将推出C385EV、C673EV、UNI-KPHEV、UNI-V PHEV、欧尚Z6-PHEV共5款新品,国内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也即将亮相。

  小型车市场:未来将推出4款全新产品,2022年将推出LUMIN,满足国民精品代步出行需求。

  商用车市场:未来将推出6款全新产品,2025年前实现主流客车市场全覆盖,同时推出2款全新平台皮卡产品。2022年将推出首款社区网格运输车辆,满足快递品质化运输需求。

  在双碳战略的牵引下,长安汽车计划在2027年实现碳达峰,2045年实现碳中和。通过在设计、制造、供应链、可再生能源和材料包装等全产业环节,全方位降低各环节碳排放,努力实现2030年长安供应链较2020年降碳30%。



  同时,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会上宣布,长安汽车全新数字纯电品牌正式定名为“长安深蓝”。

  根据规划,长安深蓝品牌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首款车型——C385,之后第二款车型C673也会在年内发布。目前在规划车型共有五款,主要面向Z世代新能源用户。

  长安深蓝品牌为Z世代的新能源用户提供了四大品牌价值:一是创新重构,通过前瞻创新的产品设计、行业领先的平台架构,重构用户对于未来出行的认知与想象;二是万物互联:构建天网互联的数字生态,实现全数字场景无限扩展;三是体验随心:提供智慧趣味的功能场景与个性定制的智慧服务,帮助用户自由拓宽体验边界;四是低碳生活:秉承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高效出行解决方案,推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共生。

  进入历史“最长安”状态

  在产业变革的驱动下,汽车行业淘汰赛正在加速。

  过去一年,传统燃油车市场现存85个品牌,月销量千台以下的品牌有34个,有9个品牌消亡。预计未来3-5年,80%的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

  无论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还是在新兴商业模式的探索上,中国汽车品牌已经不再是旁观者或者简单的跟随者,而是已经成为并跑者甚至引领者。


  “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关键时刻。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为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和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未来十年,全球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在朱华荣看来,未来的汽车产业链将呈现四大变化:一是由“硬”变“软”,由过去主要以硬件协同转向更多以软件协同;二是由“链”变“网”,由链式关系向网状生态转变,形成强耦合关系;三是由“浅”变“深”,合作伙伴、用户由传统买卖关系向战略伙伴关系、长期关联关系转变,将深化用户研究、产品定义、技术开发、客户经营等全价值链环节;四是由“暗”变“明”,把握数字化变革机遇,产业各方共建数字平台,实现业务透明、高效协同,从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带来的挑战。



  为了应对产业变革,长安汽车从2017年启动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通过五年的转型和突破,长安汽车发展进入了历史“最长安”状态,既有规模、又有效益、还能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长安品牌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75万辆,同比增长16.7%;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万辆,进入行业前十;海外出口突破10万辆,连续三年创新高。

  在2021年8月举行的长安汽车首届科技生态大会上,长安汽车对外发布了“新汽车新生态”发展战略,全面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重塑“新汽车+新生态”。

  长安汽车确立六大战略行动,从新品牌、新平台、新汽车、新营销、新服务、新生态六大维度,全力推进“新汽车新生态”战略建设。

  为了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长安汽车构建了以长安为主导的“天上一朵云、空中一张网、中间一平台、地上全场景”新产业合作架构,并先后成立智能化研究院、阿维塔科技公司、新能源科技公司、软件公司、梧桐科技,为新能源、智能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汽车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十一五”至今,已累计投入超过1100亿元。拥有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6个领域、194个国际先进实验室,打造了在重庆、北京、上海、河北、合肥、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美国底特律和德国慕尼黑建立“六国十地”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



  “我们赶上了伟大的新时代,这是战略转型的最佳机遇期,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未来汽车产品和属性将被重新定义,汽车产业链的重构已经迫在眉睫,企业需要重构全新的产业生态,融合共生,携手共进。”朱华荣表示。

  预计到2025年在重点领域投入超800亿元

  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89万辆,同比增长167.5%,新能源产业从依靠政策支持,转向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作为较早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中国品牌之一,长安汽车先后经历了技术研究、产业化推广和市场化运行三个阶段,完成了从样车到产品的正向开发历程。累计获得20余项省部级奖项,掌握400余项关键技术,申请800余项核心专利。

  长安汽车具备完整的新能源“大三电”正向开发能力,正在打造第三代动力系统。全新平台电池采用590大模组,通过调整模组数量可覆盖400-700km续航需求,系统能量密度≥180wh/kg,总成零起火;深度集成七合一电驱系统(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直流变换器+充电机+直流/交流转换器+高压分线盒)可满足前驱、后驱、四驱应用需求,深海级静音效果(1米声压级NVH≤78dB),计划2022年实现量产;基于域控架构的七合一SVDC“长安智慧芯”,性能提升70%,适配所有新能源车型。

  在底盘设计方面,长安汽车突破了电池底盘一体化集成技术、加速(半)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通过电池与底盘一体化集成设计,有效降低整车重量与成本;量产应用(半)固态电池,为用户提供更长续航、更加安全的纯电体验。

  在智能网联化上,长安汽车目前已掌握了视觉感知、多模融合等200余项核心技术,其中集成式自适应巡航(IACC)、遥控泊车(APA5.0)、远程智能泊车(APA6.0)等26项技术国内首发。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已提升至72.4%,2020年后新上市的乘用车已实现100%联网。



  掌握了L3级智能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30余项,实现八大核心功能;L4级与合作伙伴共同联合开发,已实现在开放道路场景下的示范运营。同时与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的阿维塔11,将量产高速和城市点到点的智能驾驶辅助,这一技术将适用于中国路况的全场景应用。

  “我们预计到2025年,将在新能源、智能化、科技创新、数字转型等重点领域投入超800亿元,加快构建转型领域核心能力。同时,研发人员总数约两万人,其中智能化及软件研发人员超6000人,新能源研发人员超5000人,研发人员占比约1/4。”

  目前,长安汽车已累计推出CS55 E-Rock、奔奔E-Star、奔奔E-Star国民版、CS15 E-Pro、逸动EV460、新奔奔EV360、逸动ET、CS75 PHEV等新能源车型。今年3月份,首搭蓝鲸iDD混动系统UNI-K iDD上市,预示着UNI序列正式掀开了进军新能源市场的序幕。

  总结:

  “2022年是长安汽车成立160周年,我们将继续发扬跨越三个世纪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变革创新、拼搏奉献的长安精神,以‘世纪长安创领未来’为主题,坚定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全速向世界级品牌迈进。”

  如今,随着A158、C385、阿维塔11的相继曝光与亮相,长安汽车新一轮冲刺新能源赛道的发令枪已经打响,只待全速启航。

(责任编辑:朱肖莉)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