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热点聚焦

新能源汽车三驾马车 谁才是终极王者?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2015/12/14   浏览10249次   

[摘要]新能源汽车可能正以巨大的发展潜力颠覆传统汽车产业,汽车行业的未来属于新能源汽车。然而,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谁才是未来的终极王者?

OFweek锂电网讯  自从2014年以来,特斯拉,聆风,普锐斯等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昭示着传统汽车独霸汽车市场的场景已经时日无多了。能源枯竭,环境危机,我国北方特有的雾霾天气等一系列问题逐渐严峻的时候,新能源汽车终于得到我国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承认,汽车行业的未来属于新能源汽车。然而,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谁才是未来的终极王者?


插电混合动力汽车(PHEV)


从1995年起,包括日本丰田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内的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厂商陆续投入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开发。经过多年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在商用化、产业化进程上的发展已经较为迅速。特别是2004 年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继续加大环保车型的开发力度,混合动力车型成为各大公司的战略重点,逐渐突破了小型车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中大型车上,技术竞争愈演愈烈。2014年我国汽车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已经超过3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倍。



其中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发展较快的新能源汽车类型之一。2014年,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比亚迪秦轻松摘得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也证明了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巨大发展潜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目前拥有很多优势。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车主不用担心电池中间没电,车子抛锚,既适合市内短途驾驶,又可以做城际间长途驾驶。


纯电动汽车(BatteryElectricVehicle)


特斯拉是目前最知名的电动汽车,特斯拉2015年第二季度已交付11507辆Model S电动汽车,同比增长约52%,创下了特斯拉单季交付记录。2015年上半年,特斯拉的累积销量达到21537辆,同比攀升54%。不过真正代表电动汽车发展实力的还是日产聆风。从上市到现在,聆风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0万辆,而且还在飞速发展。不过,纯电动汽车在国内的发展应该算是叫好不叫座,聆风的国内版,启辰晨风销量也是非常一般。归根到底,还是纯电动汽车的三大瓶颈问题。售价高,里程短,充电难。不过,尽管如此,政府为了推广纯电动汽车也是蛮拼的。免摇号,不限行,给补贴,合称电动汽车大礼包。其背后的深意是,希望中国车企可以绕开内燃机车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座技术大山,在电动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目前最好的纯电动车续航里程已经达到近500公里,加上充电站未来的普及,未来纯电动汽车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技术和现实条件。


氢燃料电池汽车(FuelCellVehicle)


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前属于名符其实的未来车型,不过最近丰田把这个梦想变为现实。2015年1月15日,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商丰田宣布,首辆量产的氢燃料电池车Mirai正式上市。与纯电动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清洁,而且分量轻、加气快速。如一辆车蓄时里程400公里,仅需50千瓦的燃料电池堆,大约加5公斤的氢气就可以,而同样一辆纯电动汽车跑400公里,所需锂电池的重量大约为700公斤。最新推出的丰田首款氢燃料电池车Mirai,寓意“未来”,最大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加满燃料的时间仅为3分钟,完全解决了目前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技术方面,氢能源汽车完全具有叫板甚至碾压纯电动车的优势。但是氢燃料汽车仍有各种短板制约了其发展,包括氢气来源,氢的安全性以及催化剂金属铂的稀缺等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制约因素不解决,氢燃料汽车的普及应用就无从谈起。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新能源汽车产品为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而燃料(生物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处于研发测试阶段,缺乏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条件。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行业高级研究员李国清认为:混合动力汽车只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随着电池技术的更加完善以及充电设施的普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终目标我们认为非纯电动汽车莫属。


关于OFweek行业研究中心


OFweek行业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最大的高科技市场资讯及研究分析服务提供商,专注于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显示、激光、通信、电子工程、工控、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高科技领域,以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网站--OFweek为依托,全方位聚焦市场热点,精准洞察市场发展趋势,向客户提供极具战略价值的数据信息服务。


来源: OFweek 锂电网


(责任编辑:丽萨)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