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苹果公司(以下简称“苹果”)从未公开承认自己在造车,但正如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说法,苹果造电动汽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最近,这个推断又添新证据:苹果正与充电站公司沟通,还在这一领域招聘专业工程师,用以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问题。
尽管苹果公司(以下简称“苹果”)从未公开承认自己在造车,但正如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说法,苹果造电动汽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最近,这个推断又添新证据:苹果正与充电站公司沟通,还在这一领域招聘专业工程师,用以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问题。
如果苹果真的推出了自己的汽车,那众多“果粉”们会不会像今天拥趸iPone、iPad等产品一样对它情有独钟呢?随着苹果造车的步伐渐行渐近,这个有意思的话题或将很快见分晓。
瞄准充电技术
关于苹果在充电技术上的新动作,外媒曝出了不少细节。据苹果在硅谷的“邻居”透露,该公司总部在夜间会传出类似快充电站充电时发出的巨大声响,而这个时段正是电网释放大量电能的非高峰用电时段。不仅如此,苹果还曾因为从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挖人而惹上官司,甚至有初创电动汽车公司因为关键人才被苹果挖走而宣告破产。
据报道,苹果至少聘用了4名电动汽车领域的专家,包括致力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家庭用电系统整合的宝马前雇员RónánóBraonáin,Google前充电领域专家KurtAdelberger,研发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工程师刘楠等;苹果的“潜在”竞争对手特斯拉也曾多次被挖“墙脚”。而苹果频频挖人,为的正是建立自己的电池部门。
该报道也证实,苹果近期与多家充电站公司接洽。不过按照一位消息灵通人士的说法,这些公司对苹果都持谨慎态度,因为他们将其视为潜在竞争对手。此外,这些公司也拒绝就与苹果的合作发表评论,这可能是因为苹果通常会与潜在合作伙伴签订保密协议。
“如果苹果要造电动汽车,就必须保障良好的消费体验,充电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该消息灵通人士表示。充电问题如今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苹果如能率先突破这一瓶颈,无论其造不造车,都可谓抓住了电动汽车的“命门”。
频频布局汽车生态
早在2014年,苹果就已悄悄启动代号“泰坦(Titan)”的电动智能汽车项目。去年初,苹果又被曝出秘密成立实验室,且在大规模招聘汽车领域专家。不仅如此,以CEO蒂姆·库克为代表的苹果高管也多次造访宝马,学习如何制造电动汽车i3。有消息称,苹果汽车预计2020年上市,并可能通过Carwow设计公司进行产品设计,而该公司此前成功打造了特斯拉的系列车型。
在博泰前瞻技术研发负责人原树宁看来,苹果自己造车的可能性极大。“苹果向来软硬件通吃,无论是做电脑还是手机都要开发整个产业链,这是苹果的一贯风格。在汽车领域想必也一样。”他说。
“苹果造车成功的概率很大。”原树宁表示,苹果造车具备两大前提条件,一是有10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资金充足,可以去吸纳所需的各种人才;二是有巨大的粉丝基数,可以确保销售。这两大因素基本解决了苹果造车的关键问题。
除汽车项目本身,苹果在2014年推出车载系统CarPlay,大众、宝马、奥迪、沃尔沃等许多汽车品牌都已经支持这项服务。不久前,苹果10亿美元战略投资滴滴,则成为其在与汽车相关的出行领域展开的一次重大布局。
苹果的种种行动也引出外界的各种不同论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该公司真正的“兴趣”可能并不是汽车本身,而是控制汽车各项功能的软件。有关苹果汽车的传闻可能只是其试图进一步优化、整合CarPlay服务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已。
StrategyAnalytics高级分析师李建宇就向记者表示,造车不是苹果的终极目标,却是苹果的必经路径。“通过自己造车,苹果可以把人机交互、第三方应用等植入到汽车中,并对其进行验证,进而打造基于硬件的苹果汽车生态系统。”他还提出,苹果投资滴滴,既是对中国市场的看重,又是要通过滴滴为即将到来的自动驾驶时代收集所需数据,布局未来市场。
造打破常规的汽车?
“苹果造出的汽车一定是基于未来的,与现在的汽车有很大不同。”李建宇称。他的论调与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不谋而合。后者近日公开表示,无论苹果的下一款新产品是什么,它都必须要打破常规。他还说,如果苹果正在打造的只是“另一款”电动汽车或自动驾驶汽车,他会为苹果感到羞愧。虽然沃兹尼亚克依然没有承认苹果在造车,但也从某种意义上为苹果汽车定了基调。
在李建宇看来,苹果既有可能像特斯拉一样,自己改造生产线;又有可能通过与车企合作造车。他指出,苹果造车未必一定会量产,但其必须通过造车来验证用户体验,从而将苹果的生态系统延伸到智能汽车上。“苹果Siri语音控制、手势控制、触摸控制、APPstore中的各种应用以及苹果所掌握的大数据都属于苹果的生态系统。”他说。
李建宇认为,苹果未来可以与车厂合作,根据不同汽车的特点开发适合具有不同特色的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商业化。他进而指出,围绕智能汽车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将成为苹果业务新的增长点。
原树宁则认为,苹果绝不甘心只做系统的供应商,它的目的是打造类似苹果手机那样具有标杆意义的智能汽车。他指出,苹果可以通过将底层接口标准化,来实现对车辆的控制。“苹果造车的核心优势在于外观设计和软件,硬件则会选择车企代工。”他说。
“汽车行业下一轮变革的关键在于动力系统和软件,而苹果刚好具备软件方面的优势。”原树宁认为,如果苹果汽车问世了,一定不会缺乏粉丝。
最近,格力掌门董明珠针对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首度发声,表示此次收购主要是看中银隆独特的电池技术。当然也有人认为,银隆具备纯电动SUV车型10万辆的产能,格力未来也极有可能推出整车产品。但无论如何,汽车领域又迎来了一位跨界参与者。
在新进入汽车领域的跨界者中,IT企业更是为数众多,不仅有苹果、谷歌等国外公司,也有百度等本土企业。以苹果、谷歌为例,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100万英里(约合161万公里)大关,相当于一位普通美国成年人75年的驾车行驶总里程;苹果虽然始终对造车的事情“含糊其辞”,却私下里悄悄用功,在汽车领域投入了高度的热情和关注。
这一切,都让笔者感觉到汽车行业的新时代正在到来。其实,对于行业而言,最重要的变化不在于有多少跨界者进入,而是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新的汽车形态正在产生。在新的环境下,车联网、自动驾驶、电动化、智能化等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并逐步凸显作为新事物的力量,而这也使得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与前些年有着巨大的进步。
时下,苹果汽车尚未问世,已经吸引了巨大的关注度。个中原因既有苹果公司巨大的品牌影响力,更有人们对新趋势、新潮流的关注。笔者不止一次地听到“软件将成为新一轮汽车变革的核心”的说法,这种观点虽然也未必完全正确,但我们能从中窥见变革的风向。面对崭新的机遇和挑战,究竟谁能把握机遇、顺势而上,着实令人期待。
作为“果粉”,笔者对苹果汽车充满想象;作为汽车媒体从业者,笔者希望行业各方都能找准定位,从容应对新变化。
(责任编辑:许江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