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中部车都落户热潮:前景无限好 门槛有点高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8/6/25   浏览9283次   

[摘要]随着吉利在武汉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落实,“中部车都”武汉的新能源产业规模已囊括了8家整车厂、5家动力电池厂以及2家电机电控厂,体量之大令人震惊。

得益于神龙公司三大工厂、东风本田三大工厂、东风雷诺、东风乘用车、东风乘用车新能源工厂和上海通用这十大整车厂宛如繁星洒落江城,武汉成为国内首个聚集了法、日、美、自主四大车系、五大整车企业的城市。

如今各路新能源势力又开始逐鹿武汉,吉利、蔚来等势力率先发力,比亚迪、扬子江、南京金龙等也在?武汉上马新能源项目。

为何车企偏爱武汉?


政策+基础


武汉,九省通衢,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四通八达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武汉经济的飞速发展。

其中,汽车产业更是成绩显著,沌口汽车城、汉阳黄金口、江夏金口三个车企密集地形成了车企豪强三足鼎立的局面。


图片1.png


武汉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六个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城市,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力度,全国数一数二:

2014年就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2015年实现了11630台各个类型新能源汽车的免税补贴;

2017年发布《武汉市2017年拥抱蓝天行动方案》,鼓励新能源公交车;

同年年9月,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重点培育和引进若干家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值在全市汽车产业中占比达到5%以上;

2018年612补贴新政实施后,进一步细化政策标准,严格规避了骗补行为。

表1:


图片2.png


如此完善的政策服务,打造了一张新能源车企成长的温床。

数据显示,过去5年,武汉汽车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0%,远高于武汉市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汽车产业已经连续7年保持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

截至目前,武汉市拥有近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涵盖了变速箱、底盘、车身、电子、内饰、玻璃等主要零部件,在蔡甸、汉南等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零部件密集区。

车企及配套产业群聚于此,产业集群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由此便形成中部汽车产业集群,互惠互利,交融并进。

除了传统汽车工业的扎实基础外,武汉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也为不可忽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市场基础。


压力+阻力


尽管武汉已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宝地,成熟的市场,完善的体系,但并不意味着加入武汉新能源汽车生产大队的门槛就很低。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发布,《意见稿》提到:在整车项目投资布局方向中,强调需要优化产能布局,并首先要考虑位于省份的产能利用率。

据不完全统计,除去扬子江新能源汽车之外,从落户武汉的7家新能源车企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将实现年产接近34万辆的产能,再加上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的产能,总规模或将突破34万辆。

表2:


微信图片_20180625164136.png


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年产销将达200万辆。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了79.4万辆和77.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是,到2021年,武汉的产能就可以达到34万辆规模,占全国预期产销规模的近17%。这个巨大的占比已经压缩了其它车企想要进入武汉的空间,按照新政规定,冗余产能将直接影响武汉新的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申请与落地,除非在新进项目的技术或者模式上有显著突破,才能获得国家资质。

《意见稿》指出,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所在省份应符合以下条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桩车比高于全国水平。

从2018年1-4月保监会交强险新能源数据来看,武汉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中的新能源保有量仍然靠后,相关数据表明武汉市2017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6万辆左右;充电桩数量也不乐观,目前武汉公共充电桩数量仅6000余个,市民反映称,“排队要排一公里”。

此外,新政还规定:现有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且产量达到建设规模。反观入驻武汉的八家整车企业,除江淮与金龙的项目已于2017年落地,其余6个项目最早也要2019年才能落地。

单就当前条件而言,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资质获批将造成一定影响。


资质+资金


在刚刚发布的国内15家主流车企的新能源积分情况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比亚迪和江淮的表现异常抢眼,尽管两者的整车销量有所下滑,但是凭借新能源业务的优势,也站在了顶端。

反观大型车车企,东风汽车和一汽集团,却交出一份令人沮丧的答卷。按照这个积分占比,东风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争夺战中,将处于被动。而目前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值如日中天,想要在这一波浪潮中不被淹没,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企业的人生了。

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也面临同样的痛处,没有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他,目前采取的江淮代工的模式。随着《意见稿》的发布,蔚来汽车或许更难取得生产资质,没有了“准生证”,蔚来未来之路不好走啊。

一向被业内称为最会烧钱的车企,蔚来最近频繁赴美IPO的消息也让人担忧,是不是蔚来真的没钱了?其创始人李斌曾说过造车是一项烧钱运动,没有200个亿,造不出车。如若赴美IPO是为资金,那么蔚来即使落户武汉,也前途堪忧吧。

似乎很多造车新势力都存在这个棘手的问题。

众多造车新势力也被资质和资金拒之门外,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大小300余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摸爬滚打,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仅仅16家,获得融资的企业占比也不超过60%。也就是说,剩余的车企,落户武汉只怕是黄粱美梦了。

尽管如此,产业规模的效益终究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产业集群也能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巨大推动作用。众车企纷纷涌入武汉,应当是一件好事。


(责任编辑:张晴)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