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附政策而存活的产业,注定不能长久。而政策对于企业的帮助,也不该过于深入。二者之间相互依存,更得是相互独立。
【导读】每个产业都不乏新闻,每个产业都有倒下和新成立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都不能避开一个问题--资金。
似乎,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改款之后的影响,开始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了。
7月20日,董明珠又“被站”上了风口,南京银隆产业园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查封的消息,瞬间在新能源产业里炸开了锅。相关信息显示,被查封的是位于南京市溧水经济开发区的南京银隆新能源(产业园)商用车不动产项目,查封期限自2018年7月20日起至2021年7月19日止,具体原因未对外公布。
时隔不到两天,外界还未弄清楚事件原因时,南京银隆产业园又被法院解封,前后的变化让外界始料未及。对于此次查封原因,法院称,该项目的合作单位与银隆在合同履行上存在分歧,合作单位向法院申请诉讼。
缺钱的队伍越来越大
事件源于今年年初。
南京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是珠海市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有媒体爆料称珠海银隆拖欠供应商货款逾10亿元,其中一家名为珠海思齐电动汽车设备公司(以下简称:珠海思齐)的企业因向银隆索要欠款无果,把珠海银隆告上法庭。但是,珠海银隆因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偿还这部分贷款。
随着事件不断升级,致使南京银隆工厂被查封。有分析人士认为,工厂被查封表面是双方在合同履行上存在分歧,实际上是由于珠海银隆投资规模过大,并且新能源客车销量并不好,致使公司营收大幅下降,因此迟迟还不上欠款。
不仅仅是珠海银隆,诸多造车新势力,都陷入了资金泥潭。
蔚来汽车自新品发布以来,除去交付跳票的负面消息漫天飞之外,还有绯闻缠身的赴美IPO行动。
2017年12月,外界传出蔚来汽车打算赴美IPO。此外,蔚来汽车还考虑出售估值逾10亿美元的在美业务。当时,蔚来汽车对外否认了这些传闻。
今年2月,又有消息称,蔚来汽车已聘请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投资公司、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瑞士信贷、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和瑞士联合银行,为其今年在美国的上市事宜做准备工作。业内预计,蔚来汽车赴美IPO的规模将在10亿-20亿美元。
今年4月份,同样又传出蔚来汽车赴美上市的消息,当时日本软银集团正与蔚来汽车商谈,拟在后者赴美IPO后购入约2亿美元的股份。
或者说,蔚来频繁跳票交车,也是因为没钱吗?
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员的京威股份,也在抛售手中的新能源资产。
2017年3月,京威股份、北京致云、正道集团三方订立合资协议,拟合资组建宁波京威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今年4月16日,京威发布公告称,决定将2014 年通过发行股份购买持有的三家子公司全部股权对外出售,分别是“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尔达“)100%的股权、上海福宇龙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宇龙“)100%的股权、上海福太隆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太隆“)54.4%的股权”。
抛售和购入的时间差,也就一年。
动力电池排名前三的沃特玛,也在上个月底宣布放假半年,随后发布公告变卖公司资产抵债。
都是行业巨人,都曾经盛极一时,倒下的时候,也是轰隆隆一声巨响。但这响声来得快,消失的也快。
缺钱背后的暴风雨
珠海银隆,蔚来汽车,沃特玛,京威股份.....“银隆事件”已经不是个例。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6月12日,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正式生效,以300KM续航里程为标线,划分了补贴版图的“楚河汉界”,对于电池能量密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对电动汽车销售的直接补贴共达150亿美元。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资金,支撑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向前,如今这些补贴将退坡甚至取消,意味着大量的车企被拔掉了“补贴奶瓶”。
“整个行业快速变化反映在资金问题上,目前新能源汽车供应商的资金普遍比较紧张,主要原因在于补贴下调以后,车厂压力与日俱增,现金流受到极大考验,资金无法及时给予供应商。”有行业人士如是说。
国家补贴下调直接增加厂家的资金压力,再加上部分供应商如电池上游材料成本的增加,导致部分厂家不能及时偿还欠款。银隆拖欠10亿,沃特玛拖欠供应商货款的同时还拖欠员工工资!
在当今产业链分工明确、合作依附关系紧密的生产关系下,债务一环扣一环,旋即生拉硬拽扯到一片。
难怪李书福会说“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也难怪蔚来汽车李斌也说造一辆新车要200亿。
市场的急速变化,激发出汽车向前发展的技术红利,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并不具备产业优势的企业参与其中,这将对行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供应过剩似乎不可避免。未来几年究竟有多少公司能够存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随着政府补贴可能随时会取消,一些公司可能与国际大车企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根据AlixPartners预测,到2023年,全球车企将投入2550亿美元用于研发电动汽车,而对于那些不能产生足够营收、支持自我生存的公司来说,命运只有一个:倒闭破产。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五年将仅会有10%的新电动汽车公司能够存活,也有一些汽车分析师认为这一比例仅约为1%。
新能源补贴退坡持续推进,合资股比开放带来大量国外资金,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不断制造压力,腹背受敌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玩家们,做好准备迎接暴风雨了吗?
(责任编辑:温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