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日在全球或欧洲地区首发的近百款新车中,各类新能源汽车备受瞩目。各大厂商推出的以混合动力、电动车为代表的传统新能源车获得长足发展,探索未来能源趋势的新车也带来足够多的惊喜。
被誉为汽车领域“风向标”的第86届日内瓦国际车展1日率先对媒体开放。当日在全球或欧洲地区首发的近百款新车中,各类新能源汽车备受瞩目。各大厂商推出的以混合动力、电动车为代表的传统新能源车获得长足发展,探索未来能源趋势的新车也带来足够多的惊喜。
电动汽车寻求走出瓶颈
作为全球五大车展之一,日内瓦车展每年年初率先在欧洲揭幕,众多厂商在此集中首发新车,其行业指向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车展主办方资料显示,本届车展参展汽车厂商共推出全球首发新车68款,欧洲地区首发车30款。
充电难、“里程焦虑”和过于昂贵一直是电动车推广的瓶颈。从日内瓦车展上看,各汽车厂商都在加大攻关力度,寻求尽快走出瓶颈。
知名电动车厂商美国特斯拉在欧洲地区首发ModerX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依靠双电机,该款车百公里加速仅需3.4秒,续航里程可达470公里。据工作人员介绍,特斯拉目前提供多 种充电方式,使用直流电的超级公共充电桩每20分钟可为电动车提供行驶200公里的电量,整辆车充满电约40分钟。消费者购买车辆后,厂商将在用户固定车位上安装家用充电桩,8小时左右充满电量。
此外,大型商场停车场中安装的目的地充电桩及应急充电方式也可解决不时之需。
日本三菱汽车主推的i—MIEV电动车,兼具价格低廉和充电快速的优势,其参考零售价仅为2.4万美元,续航里程160公里,快速充电模式下30分钟可充满80%的电量。韩国现代汽车全球 首发的IONIQ电动车性能更胜一筹,续航里程可达250公里,快速充电模式下24分钟可充满80%的电量。
混合动力更趋实用
相比两年前日内瓦车展中混合动力车“叫好不叫座”的情景,今年众多汽车厂商推出的充电式混合动力车更加实用,动力和经济性均得以提升。随着锂电池价格的下降,部分厂商推出的混合动力车已具 有价格优势。
对上一代混合动力车而言,尽管电池成本高昂,但实际驾驶时主要依赖汽油或柴油等传统动力,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电量可经电池积蓄后驱动电力发动机运转,纯靠电力驱动的里程十分有限。
汽车行业人士认为,新的充电式混合动力车将在今年迎来突破发展。现代汽车IONIQPlug-in、三菱EV、奥迪e-tron系列与宝马、保时捷等主流厂商在日内瓦车展推出的最新混合动 力车均主打家用充电功能。混合动力车不再仅依赖传统引擎运转,完全充电后电动里程超过50公里,可满足城市通勤需求。
瑞士环保汽车行业组织“E汽车”负责人菲利普·瓦尔泽介绍说,两年前电池成本约占混合动力车成本的一半,目前这一比例降为20%至30%,如果业界继续大规模量化锂电池生产,电池成本还将 继续下降。
电池价格下降带动混合动力车降价的说法也得到保时捷工作人员的认同。保时捷推出的卡宴SE混合动力车售价已经与该款车型柴油版价格相同,吸引了更多注重环保人士的购买。实际行驶中,电力驱 动也比燃油更具经济性优势。
新动力预示未来趋势
瑞士科技公司QUANT此次车展全球首发QUANTINO与QUANTFE两款电动车,这两款汽车基于纳米液流电池技术,这种电池储存的能量密度是目前电动车广泛采用的锂离子电池的5倍, 因此其动力远胜传统电动车,以QUANTFE为例,其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
该公司负责人拉尔夫·凯泽介绍,该系列电动车已获得欧盟道路行驶许可,作为一家科技研发公司,他们希望寻找更多的汽车厂商合作对这一电池技术进行推广。
日本本田汽车展出的CLARITYFCV汽车通过注入氢燃料燃烧产生动力,排放物仅为燃烧后产生的水。这款氢燃料汽车即将在英国和丹麦实现商用。不过业内专家指出,注入氢燃料必须在高压条件下进行,此过程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且建设氢燃料补充站的花费可能高出传统充电站50倍。
中国企业也为未来电动车充电解决方案及汽车动力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措施。首次亮相日内瓦车展的中国新兴汽车研发企业“泰克鲁斯·腾风”面向全球首发了航空动力增程电动车技术。这一技术的理念是将微型化的航空燃气涡轮机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燃烧天然气等清洁燃料发电,给汽车上的电池充电,可以实现电动汽车自行充电和随时充电。搭载该技术的超跑峰值功率可达768千瓦,具备功率高、排放低、续航能力强、随时充电等优点。
该公司董事长靳新中介绍,使用航空动力增程式电动技术每80升油耗可行驶2000公里,这将重新定义未来汽车的动力模式。该公司将于近年内推出搭载这一技术的中国第一款超跑,计划花4至5年的时间将此技术应用在乘用车量产上。如果量产化成功,价格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纵观日内瓦车展众多厂商主打的新能源汽车,电动车与混合动力车正逐步跨越障碍、迈入主流市场。更长远来看,以氢燃料、液流电池为方向的新动力汽车代表着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其带来的更多想
象与可能或许将改变今后汽车与能源行业的图景。
本文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高益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