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观点评论

吴迎秋:新能源汽车资质放开了又如何?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7/6/18   浏览8805次   

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暂停的消息很受人关注。我注意到,大家的关注焦点基本还在已经发放的15张“牌照”(生产资质)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未来什么时候恢复审批,还能发放多少张“牌照”等方面。却很少有人反思汽车行业长期以来的汽车生产准入实行行政审批管理办法。事实上,围绕着此次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可以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汽车生产准入的行政审批办法是否还符合当前中央提倡的简政放权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还是否必要?



实事求是说,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制已经是个进步了。长期以来,在中国想生产汽车是要“目录”管理的。“目录”内的企业可以生产,之外的不被允许。要想进入“目录”就需要通过行政审批。过去,我们常说的上百家、千家的整车、改装车企,指的就是“目录”内的企业数。不仅如此,这些“目录”内的企业生产什么、不允许生产什么车型都有非常严格的区分的。这就是吉利的李书福曾说过的,汽车行业管理不仅“让不让生孩子要管,生男生女也要管”。这种“粗暴”“家长式”的管理办法一直以来遭受诟病。2000年初,李书福为了拿到目录,喊出了“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不满,媒体也写出了“炮轰目录”的文章。之后,有关部门对这个管理细则作了一些调整,但“管”字当头的核心一点没变。不仅如此,“目录”还成了稀缺资源。一些汽车企业反映,其实从那时到现在,“管理部门没有发过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牌照”,新出现的汽车企业都是通过原有目录内企业“交换”而来。我没有仔细去核实2000年之后的每一张牌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关管理部门这些年来一直在说控制产能、严格审批新企业、新项目。这让那些想进入汽车生产领域的企业对于得到一张“牌照”的欲望变成了无限的渴望。一时间,“洛阳纸贵”,一个目录变成了稀缺资源,有了价码在市场上交换。据了解,价格在几亿、十亿、甚至几十亿。


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让人看到了变化。就在于人们不再需要去“买目录”了。可以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填表申报。尽管这些要求仍然是简单粗暴的,但无论如何,已发放的15张牌照中,绝大多数是真正的“新面孔”了。新的办法让人看到新的变化。有关部门也表态,目的是为了增加竞争。但问题也来了,竞争必须是开放的、是市场化的,从我们看到的此次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办法看,有关部门“想管”的潜意识依然很浓。说“潜意识”,其实在他们说“不管”的背后让我们看到的还是“想管”的出发点。


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一直处在议论风波之中,在初期,有权威人士放风这种资质数限量10个,就引起一阵议论。事后,又有人提出要提高审批门槛,遭到一些企业的反对,有的甚至说这是“逼良为娼”。到最近又说15张牌照后将不再发放,直接引发了骚动。有消息说,仍然有几十家企业还在排队等待审批。这还不包括已经投资但还没有准备好材料去申报的企业。“最后一张牌照”的发出,对于这后面的企业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于是,他们中有的人就对这个审批办法,特别是已取得牌照的企业是否符合“资质”提出了质疑。 用他们的话,“既然有了标准和要求,只要达到标准和要求就应一视同仁。”“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达到要求却已拿到资质,这中间是否有人为的因素?”看得出来,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办法在公平、透明上已经受到了一些企业的挑战。这也就有了审批“暂停”说法。


现在看,是该考虑放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时候了。大道理已不用多讲,至少有三点值得有关部门参考。一是当前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已经形成了开放的竞争格局。从已有的15张牌照的产能,到传统车企早已布局的新能源汽车规划,合起来的产量远远超过了国家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即使不再发放新的“牌照”,也意味着相当多的新能源车企必须“真抓实干,干出名堂来”才可能活下来。换言之,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了惨烈厮杀的局面。就让市场说了算吧。新进入者一定会对这种竞争的惨烈性和残酷性有充分认识的。他们的感受一定会比咱们管理部门清醒得多。二是,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一直出现的争论,已经显现出传统的行业管理思维无论你如何变,最终只会是摁下葫芦起了瓢。比如大家了解的审批办法要求企业满足产能、工艺、检测等条件。其实这已经不符合共享时代轻资产发展模式了。事实已经证明,管具体一定不聪明,只会表现出管理者的“外行”。三是,不要把资质当资源。容易让管理者滋生权利意识而产生腐败,让申请企业将牌照当做金钱而去动歪心思。无论怎么说,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放了,对政府部门是好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有利!



(责任编辑:小娟)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