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资讯频道

宝马获中国首张外资网约车牌照 市场激战再升级

来源:高工电动车网      2018/11/23   浏览9703次   

[摘要]宝马将于12月14日起正式在成都运营网约车业务,目前已经获得了中国首张外资网约车牌照。

据中国电动汽车网了解,宝马将于12月14日起正式在成都运营网约车业务,目前已经获得了中国首张外资网约车牌照。宝马中国公关部业已经发布声明,确认其拿到成都天府新区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据悉,宝马出行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宝马集团全资子公司,于今年4月成立,注册资本为 5000 万元人民币。今年11月,该公司获得成都天府新区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至此,宝马成为第一家在华拿到网约车牌照的外资车企。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透露,初期将会在成都投入200辆宝马5系轿车,包括燃油版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版,并且会为这些车辆配备专门的网约车司机。


宝马对网约车市场一直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2017年3月,宝马集团年会上,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明确表示宝马将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目前宝马集团已拥有3000万用户(车主),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亿。”


进入网约车市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选择。在“车市寒冬”、“销量不佳”,以及5G到来的大背景之下,车企们尤其是传统车企布局共享出行被看作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的尝试。


11月18日,上汽集团试运营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定位网约车中高端市场,采用“自营新能源车”提供服务;大众汽车旗下出行公司“逸驾智能”亮相广州,宣布将与本土出行企业合作,布局网约车、分时租赁出行市场;吉利有“曹操专车”,还与戴姆勒进一步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做高端专车;江淮汽车出资设立的“和行约车”网约车平台;去年10月,长安汽车成立长安出行,正式布局共享出行领域,投放的车型都是长安新逸动EV200……


有观点认为,“共享出行已成为车企输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渠道”。


网约车市场确实存在供给缺口,但在行业内部,网约车不盈利是公开的秘密也可能是长久的宿命。但为何新玩家们还在前赴后继地争相进入?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达681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市场交易规模将增至2678亿元,2022年将达5036亿元人民币。


另据交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2.25亿。与此相对的,只有10万名持证上岗的网约车司机。面对广阔的网约车市场、庞大的用户需求,各路玩家都想分一杯羹。


即便如此,这份“羹”并不容易“吃到嘴里”。


从自身来看,传统车企入局网约车市场有着先天的优势,如充足的资金和强大的产销能力,能够保重充分供给,且能够有效盘活车辆存量资源。然而,对于这些新入局的玩家来说,网约车的生意并不好做。


无论是早先入局的滴滴还是后入局的美团,二者的网约车业务都仍处于亏损状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所推出的补贴政策让二者一度陷入“烧钱”的困局。对于新玩家来说,这样的难题仍旧存在。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宗巍也认为,未来移动出行领域需要三种核心能力:一是实时获取海量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据未来出行需求打造适宜出行的工具的能力;三是围绕出行的整体运营能力。


不耽如此,据交通部统计,中国已有100多家网约车平台在部分城市获得运营许可。网约车市场今后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从大的市场环境看,网约车市场确实也需要更多的玩家来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给用户更多元化的选择


如今宝马也推出了网约车服务,并以“ReachNow即时出行”命名,显然预示它在分羹国内网约车市场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的一步。事实上,宝马在做网约车之前,已经在中国展开分时租赁的业务。


宝马集团今年提出的“2+4战略布局”中表明要加速共享化的布局,宝马集团表示此番拿下首张外资网约车牌照,也进一步印证了宝马集团在中国坚定实施面向未来的“A.C.E.S.战略”。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交流行业信息与研究经验,不作商业用途。在任何情况下,本文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或和支持其观点。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所有解释权。



(责任编辑:朱栩霖)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