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初,工信部放开新能源车生产准入机制,是希望放几条鲶鱼进来,激活这潭死水,但绝不是敞开口子,随随便便都能造电动车,弄些PPT就可以忽悠投资人和消费者。
当初,工信部放开新能源车生产准入机制,是希望放几条鲶鱼进来,激活这潭死水,但绝不是敞开口子,随随便便都能造电动车,弄些PPT就可以忽悠投资人和消费者。
教训犹在眼前。前些年,国家鼓励发展电动车,结果各种大中小企业"一哄而下",都去造电动车,造成核心竞争力低下,低水平重复建设。今天,国家希望放几条互联网电动车的鲶鱼进来,但似乎现在换了个马甲,举着"互联网思维"的牌子,"一哄而上"了。
尽管从去年至今,国内新能源车销量猛涨,但隐患和差距已经逐步凸显。问题之一就是动力电池的竞争力不强。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试验室主任王子冬说,动力电池已成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技术。目前我国电池研究和生产企业众多,但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规模效益。全球锂离子电池企业前4强分别是三星SDI、松下、LG 化学和索尼。三星SDI 一家企业的产销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前10强的总和。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大众即将引入中国的15款新能源车,将采用韩国三星和LG的电池,因为国内动力电池达不到大众的标准。最近,雷诺掌门人卡洛斯·戈恩也公开表示,只有LG化学的电池能符合雷诺的标准。实际上,国内目前畅销的多数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都是采用外资品牌,只有比亚迪和腾势等少数品牌采用国产电池。
对于这些问题,陈清泉说,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国家的科技创新体制。 政府指导大方向是对的,但不能够大包大揽。明确节能减排的大方向,设定明确的技术标准,没必要面面俱到去纠缠细枝末节。
他以韩国SK、LG和三星之间的协作举例,"三家企业在研发上是互相协作的,真正的竞争是在技术转化为产品之后,在外观和具体参数上区分,不会打价格战。相比之下,国内的企业基本是一盘散沙,过早地开始恶性竞争,上千家企业并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王子冬说,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和电动汽车企业同步成长和发展,缺一不可。国外企业和电池企业形成紧密的研发共同体,在动力电池上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战略同盟研发关系。而我们国家,现在整车厂还把电池企业作为一个供应商来看待。
当然,上述这些问题是国家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普通创业者根据政策建个团队搞电动车并没有错,也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但最起码,也得对造汽车有敬畏之心吧。
我们也该牢记去年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那番话。他是这么说的:"门是开的,但要有一定条件。条件就是你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不能是一片空白,要做长期准备和研究,有良好的基础,而且有优良的技术团队。有这样一些技术标准,就会防止过去反复出现的要提倡发展某一个产品或产业,大家一窝蜂上的情况。"
来源:中青汽车
(责任编辑:许江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