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排放高标准将相继实施 新能源汽车将持续放量增长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2015/12/3   浏览7139次   

[摘要]12月1日,巴黎气候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汽车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在北方各地相继遭受中度雾霾天气之后,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

 

12月1日,巴黎气候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汽车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在北方各地相继遭受中度雾霾天气之后,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

 

可以说,在环保的重压下,汽车已经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我国将相继实施全球最为严苛的油耗和尾气排放标准,京六标准将于2017年正式实施,到2020年平均油耗将降至5升/百公里以下,这将对汽车企业形成巨大的技术倒逼,如不能满足法规条件,将会遭到市场抛弃。另一方面,在绿色环保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会越来越受到政策与市场的青睐。

 

危机:排放高标准将相继实施

 

据悉,巴黎气候大会将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机制问题达成协议,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重要节点。按照我国之前设定的推进时间表,计划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列入“十三五”规划,并进一步强化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最近,北京市已经发布了《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包括轻型汽车、重型汽车和重型发动机3个标准。如果按照现有程序制定和发布,计划于2017年12月1日实施。这也意味着,自2017年起,我国部分地市将率先实施全球最高的机动车排放标准。

 

据了解,京六标准是借鉴美国加州标准制定而成,也是当下全球最为严苛的标准,相对于现有国Ⅴ标准,对尾气排放的要求严苛约40%。“京六”重型汽车标准是一个新增加且国际首创的标准。

 

与此同时,根据我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这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执行,每年将设置油耗达标值,直到2020年乘用车平均油耗降至5.0升/100公里。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境内111家乘用车企业生产或进口的车型中,乘用车行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为7.33升/100公里。

 

目前,为了让车企逐步完成目标,在未来5年,工信部设定了逐步递减的标准,将从今年的6.9升,逐步递减至6.7升、6.4升、6升、5.5升与5升。

 

“燃料消耗量限值对车企而言压力确实很大,我们在两年以前就开始着手了,叫做小型车战略。”一汽丰田总经理姜君表示,为此,在动力系统上除了导入双擎和涡轮增压之外,便是加大小排量车的销售比例,以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机遇:新能源车将持续放量增长

 

与传统汽车面临不断严苛的排放标准相比,新能源汽车则迎来大利好,这也是车企未来的战略机遇。

 

今年以来,在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真正迎来了“市场元年”。前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0.69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8.71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4.55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5.93万辆,同比增长9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50万辆,同比增长88%。

 

最近,工信部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六批),比亚迪秦EV、芝麻E30、力帆650EV等共47款新能源乘用车入围。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势所趋,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会突破20万辆,照此速度发展,明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保持2倍以上的增长速度。”比亚迪戴姆勒首席执行官严琛表示。

 

正是借助新能源汽车机遇,我国部分车企迎来了市场“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逐步在细分市场超越传统老牌汽车大佬。

 

数据显示,10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创下6099辆新高,同比增长约221%,1-10月累计销量43069辆,同比增长222%。其中,从今年5月起,比亚迪力压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的汽车巨头,连续5个月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

 

截至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60个城市和地区,成功打入了英国、美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制造业强国。

 

“据了解,工程协会研究的‘十三五’规划,市场规模为3000万辆,今年实际产销可能就是达到2400万辆,这就意味着‘十三五’期间的增量只有600万辆,去掉新能源300万辆,传统可能就只有3%-5%的年增长。”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表示,未来5年将陆续推出6款新能源车,通过不断深耕,争取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到2020年广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突破20万辆。

 

来源:杭州网

 


(责任编辑:许江琴)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