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新能源汽车充电新方式-- E约充电

来源:中国网      2016/8/23   浏览12429次   

 

 

从汽车发明到现在,石油能源一直霸占着汽车动力市场。随着空气污染、能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但新能源的配给模式却严重制约着它的发展。2016年8月18日,万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E约充电项目,填补了新能源配送市场的空白,也开启了能源上门的新经济时代。

 

这次发布会也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大聚会,江淮、首汽、新华好车、中植集团-融汇嘉恒等,众多重量级嘉宾参与,更有北京晚报、晨报、新浪、搜狐、腾讯等几十家报纸网络媒体齐聚。据资料显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为电能,电动汽车是这次汽车革命的主力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从2014年开始便出现显著的增长。但目前电动汽车充电主要依靠建设速度缓慢,造价高昂,维护情况差,数量稀少的固定充电桩模式。许多电动汽车无法得到及时方便的充电,导致整个电动汽车行业下游需求难以扩大,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电动汽车总量要超过500万辆。而万尊新能源E约充电的出现顺应了新能源的发展趋势,也打破了电动汽车固定充电的原有模式。

 

发布会上,万尊新能源董事长、北京汽车租赁领先品牌“瑞驰租车”掌门人汪浩介绍,万尊新能源的移动充电项目——E约充电,属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与互联网结合的模式,采用手机APP和移动充电车相结合的运作方式。移动充电车采用以发电设备为主,辅助接入为辅的形式,具有减排节能与高效坚固的特点,是一种实用新型自动化的带有自供电系统的移动式充电装置,取得了三十多项国家专利。目前完成生产的移动充电车已经小规模的投入使用,和中远大昌汽车租赁、一度用车,宜维租车,诚信达汽车租赁等多家用车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积累了大量用户群及良好的口碑。据悉,万尊新能源已与中植集团-融汇嘉恒签订了金额数千万元的融资租赁合作协议,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能源上门时代布局。E约充电,这一崭新的能源配送模式,顺应了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规划,切实解决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基础设施需求,更盘活了电动汽车行业,保障了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后继有力,使得电动汽车用户激增成为可能。

 

移动充电属于新兴产业,不仅可以带动产业链上相关多个行业的发展,创造财政税收、解决就业等,还可以为当地区域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全国范围的推广,增加了该项目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厂商的议价能力,具有极大的产业价值。而目前面对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刚需,E约充电作为行业领域的先行者,还没有竞争的同类项目。据汪浩介绍,万尊E约充电首期将建立覆盖北京城区的移动充电网圈,铺设90个移动充电站,实现北京市五环内5-10公里充电圈覆盖,未来根据新能源车市场的爆发,万尊将会继续追加投资并投入更多的移动充电车基础设备,建成可以全面覆盖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华北地区以及全国一线城市的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使用需求的充电网络。

 

作为服务与技术类相结合的项目,E约充电的新闻发布会,也受到各方亲睐。江淮轻型商用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兼骏铃营销公司总经理张文根先生在发布会上致辞,深入阐述了E约充电与江淮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开展的全面合作。其后万尊新能源与江淮汽车和深圳三角形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江淮汽车一直是万尊新能源的合作伙伴,为其提供品质优良的移动充电硬件设备。而三角形科技是一家基于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提供开发运维、营销推广、金融顾问的服务团队,创始人高胜利提出:用敏锐的角度助您成就梦想的经营理念。这次发布会上江淮汽车、三角形科技与万尊新能源签订了在新能源领域的多方面战略合作,未来也将在各自所在领域发挥自身优势,极力推动E约充电项目的快速发展。

 

在多方对话中,江淮汽车、新华好车网、海尔产业金融与万尊新能源,围绕E约充电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的影响分别表述了看法,各方纷纷表示,E约充电激活了产业链条,拓宽了产业纵深,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

 

新能源移动充电项目——E约充电,顺应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规划,切实解决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基础设施需求,充分开发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刚需,不断完善、提升用户体验,提供方便快捷的上门服务,以后还会增加保养、维护、紧急救援等功能,形成国内充电产业与新能源汽车最具产业价值的平台,率先开启能源上门的新经济时代。

 

 


(责任编辑:陈jing)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