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国家将限制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这事儿,目前行业内已有的20多家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就开始积极运作申请“准生证”这事儿。
9月20日,继北汽新能源和长江汽车之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华冠”)旗下的前途汽车已经拿到第三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牌照的消息不胫而走。
在继北汽新能源和五龙电动旗下的长江EV之后,长城华冠及其旗下的前途汽车也终于看到了前方不远处的终点线。如果一切顺利,预计第三张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将会以类似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建设项目核准的批复》 的形式在国庆节前后正式出炉。
早在今年2月底,发改委就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篇总结性文章《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着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明确将长城华冠列在北汽新能源、杭州长江汽车之后,作为《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放宽准入、激发产业创新发展活力的典型案例提出——“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实施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成效逐步显现。北汽新能源、杭州长江汽车、北京长城华冠等一批研发实力突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对相关技术领域带动作用明显的新兴企业加大投入,积极申请,增强了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6年2月19日,前途汽车(苏州)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奠基仪式在苏州举行,首款电动超跑前途K50预计年底将下线。2016年4月30日,前途汽车K50再次亮相北京车展。
此前的2016年9月13日,浙江省公布了《2016年8月作出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决定的公告》,其中《万向集团公司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也毫无悬念地正式获得批准了,万向乘用车项目也箭在弦上了。
几天前,互联网造车“一哥”乐视高调宣布为乐视超级汽车融资10.8亿美元。此前的8月底,乐视宣布投资200亿元在浙江湖州莫干山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汽车工厂,计划年产40万台整车。而乐视也被i 看作是“有备而来”,之所以敢建个这么大的生产基地,表明着造新能源车这事儿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另一些互联网企业虽然也跃跃欲试,多次向政府表态响应号召,愿意做一条“搅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鲶鱼”,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多少积极回应。于是立刻转向寻找代工合作伙伴。例如,NEXTEV,从EV100论坛收到“冷遇” 后,赶紧就签下了江淮汽车作为代工伙伴。签约当天那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热闹点儿也对不起那战略协议中高达100亿的合作内容。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新能源生产企业,目前还没什么进展,所以他们就都急于向业界澄清:“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不是炒作互联网造车概念的,我们是完全按照传统汽车制造的模式一步一个脚印的新型汽车企业”。
就像一些自知“缺兵少粮”的小互联网公司,也赶紧公布了Beta版样车。另一些公司则羡慕嫉妒恨的牙齿痒痒,只恨自己出身平民,投资人也没人家的响亮,只好私下里私定终身,匆匆与某主机厂签了个意向,而且对外表示:“合作目前处于商业保密的原因,合作伙伴的名字还不能透露”。回头三天两头地给人家战略部打电话,生怕人家那天不高兴了就不带他们玩儿。反正各家准新能源生产企业的真实情况如何,还真不好说。
遵循此规律,在此可以大胆预测新能源资质的发放顺序:北汽新能源、长江EV、前途汽车、万向Karma、NEVS、乐视......当然潜在的获准企业还包括多氟多、知豆、康迪等企业,不过这也意味着其他企业通过的机会慢慢缩小。
因为国家主管部门已明令会限制生产资质的发放,而这么细数下来,所剩名额已很少。要知道20多家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去抢10个左右的生产资质,那可不是一般艰难。另外,还有一些传统车企独立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也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下估计要“打得不可开交”了。
那么,没抢到生产资质的企业要如何发展?或与传统车企合作,或在海外建厂......反正路走总是要走的,只不过可能得绕会儿道。
(责任编辑:陈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