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大部分地区骤然变冷。随着降温天气的来临,电动汽车也开始准备“过冬”了。专家建议,良好的驾驶习惯是确保续航里程免受影响的关键。至于冬天开空调影响续航里程的说法,从车主们的驾驶经验来看,部分车型的确存在此类问题。一些专家认为,电池损耗的问题不可避免,主要障碍还在于充电设施配备不足。
当前,相较于感受到冷意侵袭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依旧热度不减。从近期河南、江西、福建、贵州等省市先后发布的政策来看,通过规划“十三五”充电设施建设目标、明确财政补贴的规定,旨在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可见,充电桩大有在二三线城市普及的趋势。
尽管充电桩深受追捧,但是,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现阶段还有一些实际问题值得思考。
有政策 桩就能建起来?
日前,河南省发布《河南省“十三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河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新规,到2020年,河南省将建成各类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000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10万个,满足超过35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除规划目标以外,河南省也祭出大招,规定对向电网企业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集中式充电,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政策,2020年前暂免收基本电费。
与河南的优惠政策不同,江西省明确提出充电设施可获得省级财政补贴。同期,福建省漳州市颁布补助资金实施细则。根据细则,漳州市财政资金对新建的公共充电设施按充电桩设备投资额的20%给予补助;对新建的公交专用充电设施按充电桩设备投资额的40%给予补助。
这些利好的政策无疑给充电桩企业服了一贴放心药。可是,充电桩企业都纷纷表示愿意先把市场先做起来,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地从哪里来?一直以来,由于人员密集、使用量大等特点,公交场站、旅游景区、商超学校等公共区域广受充电桩企业欢迎。考虑到充电站用地问题,河南省在新规中提出优先安排土地供应。
与此同时,要求新建的大于2万平方米的商场、宾馆、医院、办公楼等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5%。
可是想要在这些区域建桩,充电桩企业必须打通物业、政府和电力部门等环节。由于每个区域的情况不同,所涉及的部门也尽不相同,如果企业在一个环节上没有打通,那么建桩项目可能被搁置。
这种情况在私人充电桩领域同样存在。尽管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但是收取充电费的标准由谁来制定,成为现阶段私人充电桩安装的现实问题。
有APP,桩就好用?
对于已有的充电桩而言,充电互联互通是电动汽车车主所希冀的理想状态,也是整个充电行业发展的方向。
现如今,为解决多卡充电的问题,许多商家推出手机客户端。通过充电APP完成找桩、扫码充电、支付等一系列充电需求。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让今年成为充电APP集中爆发的一年。
从摸底11款充电APP的情况来看,不同充电桩APP的操作方式、充电模式、支付方式、界面显示内容、预约充电等功能各异,用户体验不同。尤其是每家充电APP只支持一个运营商,无法兼容,这与使用充电卡的情况类似,电动车主需安装多款充电APP进行充电。
在安全方面,充电APP普遍未采用安全通讯协议,如APP用户支付账户、个人身份等信息容易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存在安全隐患。
其实,不止充电APP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充电桩本身也同样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
根据《北京市直流充电桩质量测评报告》显示,随机抽取的15家充电桩品牌中,充电付费方式多样,用户支付不便捷,且支付价格差异明显;“按金额”、“按电量”、“按时间”等充电模式半数虚设;部分充电桩未设置“超时错误”处理机制,存在安全隐患;充电通讯协议新旧版本不统一;部分通信信号质量参数不在合理范围内,影响通信信号质量。
当前充电桩质量良莠不齐、技术门槛低、充电安全容易被忽视,这些问题都为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专家建议,推动充电标准贯彻,建立多方参与、多模式融合的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形成新能源汽车及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提高技术支撑保障和市场服务能力。
有投资,成本就能收回?
尽管现实问题等待解决,但是充电桩行业仍以高速前行。一些企业管理者在提到行业发展时不禁感叹变化太快,对明年的市场格局难以预估。
对于充电桩行业而言,目前尚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国内企业摸着石头过河,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尝试埋单。
当前,我国充电设施的商业模式呈多样化,众筹、分享等模式正在逐步成形。此外,充电服务低调向智能管理平台、分时租赁等领域延伸。
相较于已经打下基础的企业,新进入者似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它们每推出一个商业模式时都会算一笔经济账,基本上承诺三到五年回收成本,甚至更短。虽然形式新颖,可是却绕不开成本控制的话题。无论是以量产摊薄成本,还是以充电桩延伸而出的充电服务扩展利润渠道,这些充电桩企业或充电运营商都面临大量的前期投入。
一位设备生产商表示,为了保证公司资金正常运转,公司与运营商往往采取每笔销售都要单独结算的方式。
当然,这家企业还有其他传统产品作为支撑,充电设备只是一个业务版块。对于那些把充电设备作为主要经营方向的企业而言,压款是常见的事儿。
从供不应求的角度来看,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好事。然而,源源不断地成本投入需要新进入者扛住资金风险。如何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这是值得业内企业和专家长期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