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2018年发布 产业化尚需时日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7/2/18   浏览8668次   

无线充电因其适应性强、安全性高、可无人管理等特点,被电动汽车界认为是极具前景的产业。随着电动汽车普及率的逐步提升,无线充电产业的发展也正在加速。



近日,无线电力公司(WiTricity)与日产公司合作推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应用。两家公司均加入了SAE International J2954标准化作业,致力于无线充电。据了解,J2954于2016年夏天推出标准初步工作计划,目标是2020年实现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商业应用。


国际上大规模应用已经提上日程,国内无线充电的商业化应用和标准制定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永东透露,国内的无线充电标准将会在2018年发布。不过,刘永东也认为,现阶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和市场并不成熟,从发展初期到大规模应用或许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尤其需要迈过以下几道坎。


电磁限值不统一


人们想到无线充电恐怕最先担心的就是电场和磁场曝露对人身体的影响。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根据低频电磁场风险评估所制定的《限制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曝露导则》(icnirp2010)(以下简称《导则》),电场不高于83V/m,磁场不高于27uT微特是对人身体健康没有危害的。国内也有一套更加严格的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给出的限值,电场是47V/m,磁场是0.14uT微特,其要求远远高于国际标准。


刘永东告诉记者,国内现有技术下的无线充电电磁曝露值符合国际标准,但并不符合国家标准,这是由于国家标准并没有考虑到无线充电的实际情况,要如何协调目前尚在讨论中。


在相关企业看来,这一标准对无线充电产业发展的影响着实很大。中兴智能汽车副总经理田锋表示,国际上都在根据icnirp2010标准发展无线充电产业,若国内《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不加以修订,很可能导致国内无线充电产业的停滞。“国内标准有必要根据国际趋势及时调整,来促进产业发展。” 田锋建议。


工程实践少


无线充电发展缺乏大规模应用的经验,缺少实践和数据的支撑,是无线充电标准进展缓慢的另一重要因素。


目前来看,只有中兴通讯拥有商业化实践经验,其与超过20个省、市就无线充电展开合作,而其他企业、院校多为科研验证,这些经验和数据显然不够支撑起标准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刘永东认为,无线充电的试点和大规模应用完全不同,尤其上升为产业政策问题更加复杂,例如,无线充电的应用场景到底如何?我国道路施工颇为频繁,无线充电设备的铺设是否适宜?


事实上,产业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因为政策标准一定是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否则脱离实际的政策很难产生作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应用成本高


无线充电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是成本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打造一套无线充电设备,从电柜到发射器,再到安装,需要将近30万元,而传统的有线慢充桩购置到安装成本不超过3万元,价格上就有近10倍的差距。此外,使用无线充电车辆也需要加装一个无线充电接受装置,这一成本也不低。


田锋也不得不承认无线充电的成本要明显高于有线充电。但田锋认为,一项技术能否被市场接受并不完全取决于成本,他将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类比为座机和手机,“座机的价格要远远低于手机,手机带来的拓展功能和便利性要高于座机,现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座机。”


确如田锋所言,与有线充电相比,无线充电的优势确实不少。首先,无线充电的适应性强、可靠性高。无线充电可以采取密封安装与无接触使用,可在雨雪天气下进行使用并提高了可靠性。其次,安全性高。无线充电设备无外露导电点,且使用时车与人都无需接触充电设备,理论上可杜绝由于漏电产生的安全问题,保障人身安全。此外,支持无人化管理。简化了充电流程,配合网络进行无人化管理,无需专业人员值守,将来更可以配合自动驾驶与车联网,在方便了用户的同时也降低了充电站的运营成本。


但这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无线充电产业发展的有利支撑,尚未可知。目前来看,无线充电那些对价格不敏感的高端电动汽车具备一定的应用可能。

 


(责任编辑:SIA)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