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31日,充电桩企业“容一电动”对外宣布公司解散。关于倒闭的原因,外界普遍认为是经营不善而起。
导读: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然而,在其繁花背后,却隐藏着因产业链发展错位而带来的隐忧。
容一宣布倒闭
7月的最后一天,南国深圳,酷暑难耐。如同这燥热的天气一般,实在支撑不下去的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宣布(以下简称“容一电动”)宣布解散!
这是一家在业界小有名气的充电桩企业。关于它的倒闭,在一份盖有“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解散公告中是这样说的:因研发资金投入过多,未能及时转化为效益;因融资方式不当,公司运营财务成本过高,导致公司近年来持续亏损,现已无法继续经营。
来自工商部门的信息显示,容一电动的法人代表为李进普,占有公司73.58%的股份。2003年公司成立以来,最初,经营业务主要涉及五金制品、机电设备的技术开发、生产及销售等产品。2016年5月,公司名字“深圳市容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或因战略失误
有业内人士指出,容一电动在早期主要专注做充电枪,客户大多是充电桩主机厂。但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充电枪企业不断涌现,并在利益的驱动下打起了价格战。就是在这个时候,容一电动进一步拓展了业务线去做交流桩,进而变成了一个充电桩企业。容一电动的这一决定,意味着把原来的客户变成了竞争对手,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压力下,容一电动始终没能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这或许是导致公司困局的主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早在2014年,容一电动已经开始转型,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力。而这一年,刚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信息显示,当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到7万多台,同比增幅3倍之多。
也是在这一年,各地地方政府开始布局建设充电设施,并提出了车桩1:1的发展目标。
产业洗牌加剧?
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显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集中充电站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480万个,将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车桩比例近1:1。
按此数量计算,我国在2020年充电桩总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相对应的充电网络利润空间为558亿元,其中增值利润空间233亿元。充电桩市场的快速增长,让企业纷纷入场布局,希望抓住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受红利驱逐影响,2011年6月,原本专注于光伏行业的合肥索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维能源”)转型做充电桩设备。然后,该公司已于2017年第三季度悄然倒闭。
“车桩比1:1显然是不合理的,现在政府层面也不再提这个比例目标,未来我认为,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车桩比能做到1:6或1:7已经是很好的匹配情况了。” 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
无论是容一电动,还是索维能源,都是从传统业务转型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属于典型的激进公司之一。面对快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味跟风,盲目追随,没有专业的市场定位和明确的发展方向,这或许是其公司倒闭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孙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