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2015上海车展新能源车观察,插电混动领潮

来源:易车途      2015/4/28   浏览8101次   

 

 

光看“103首发”这个历史新高参展数字,侬就晓得今年上海车展新能源车“老切香”(受欢迎得不得了)。在总面积24个足球场的场馆内,Running菌总能在各个展台邂逅特意被贴标绿色的新能源车型,不少品牌为其专门辟出前场绝佳展位,吸引人潮。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等各色车型身边,总是不缺长枪短炮。
  
  

 

根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35万辆,按年增近3倍。新能源车市场表现背后有着多种原因的轮番驱动。毫无疑问,车辆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质量压力即为首要因素,其次为希望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的国家战略。为此,政府制定了新能源车到2020年累计销量达到500万辆的目标,并给出了极具竞争力的补贴,正是各地不断深化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是数量大增的幕后推手。
  

另外,汽车联网化和智能化趋势侧向带动了新能源车的产能。联网化和智能化对车辆的反应和计算速度有了更多需求,传统机械传动组件开始被线控系统代替,完成更快更精准的实时控制。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相比,在线控改造上更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所见智能车多为纯电的主因。
  

环保与技术双管齐下,纯电池技术尚待成熟打磨之际,油电混合、插电混合动力车成了燃油车向纯电动车过渡的阶段性产品。本次车展,丰田带来了采用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总成的“卡罗拉双擎”和“雷凌·双擎”两款车型。而氢燃料电池派系的丰田Mirai,现代ix35FuelCell却已经是两员老将。因为国内基建响应不佳,ix35FuelCell自2012年亮相后迟迟未进中国市场,Mirai自始至终都只在日本本土销售。可见这两款车更多还是扮演了品牌顶尖技术展示的角色。
  

不过总体看来,插电混合动力车以绝对的优势领潮本届车展。主流品牌中,奥迪A6L e-tron,宝马X5 插电混动版,奔驰GLE 500e 4MATIC都不约而同亮相上海。通用带来了凯迪拉克CT6 插电混动版,沃尔沃S60LPHEV则是一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混合动力车型,而比亚迪今年更是非新能源车不参展,宋、元两款插电混动车则在车展迎来了全球首发。
  

回想起来,去年起各大车企就已经纷纷出台了插电混动战略。奥迪官方表示,未来将会在每一年推出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奔驰则称,2017年要生产十款后驱插电混动车。宝马品牌也计划为旗下所有主力车型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全面普及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在上海市插电混动车型销量节节攀升,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限牌拍牌的行政一刀切的情况下,插电混动的受欢迎城市将会越来越广。不出意外的话,2015年起国内或将会迎来插电混动车型轮番量产上市的小高潮。
  

但是新能源车在中国的市场逻辑,除了抓住机会赚一把,更多还是偏于被动推广。迫于高昂的技术研发成本和既定产能指标的压力,车企开始使用模块化生产插电混合车型,奔驰即为典型代表之一。同时,国家新能源补贴退坡,企业对新能源车的研发资金受限,迫使各大车企前期使用大量复刻版插电混动车型教育市场,因此目前推出的几款插电混合动力车原创性并不高,几乎都是燃油车的同款改良。
  

而现阶段,消费者的想法还比较茫然和初级。一方面插电混动车可以打消里程焦虑的顾虑,但同时也使一些消费者把插电混动硬生生开成了普通燃油。另一方面,政策影响下插电混动车的性价比引得消费者蜂拥而至,消费者的主动选择欠缺,偏好操控性还是环保,或者想取一个综合两者的性价比,并没有被过多考量。这也使得车企在后续新款迭代中,难以掌握消费者的真实诉求。
  
  

 

由此看来,新能源车打开市场,还要进一步完成消费者的前期教育。从车展现场宣传来看,搭配本土特色的新能源车营销方案开始同步。智能化、金融方案以及解决大城市车牌等元素逐渐成为营销话术。某品牌广告标语直接将单次满电续航换算为用电价格,试图更加清晰的表现出与传统汽油车的经济性差异。
  

不过在小编看来,更值得推崇的是科普式和体验式营销。跑馆当日,丰田双擎体验中心人气很旺,现场用双人自行车动态展板的形式,形象表述了油电混合动力车的原理。虚拟现实头盔等,也被用做现场驾车体验的道具。北京现代氢社会体验模型展台则用一整套模型+电子解说的方式,增强了观展者以司机模式,对氢能源和氢系统规划有更加明确的认知。这两类未形成主流趋势的新能源车类型,似乎更加懂得用营销之道。
  

小结:
  

新能源车的大势已经锐不可挡。在充电基础设施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家用充电产品更加能够缓解车主的里程焦虑。小编觉得比较遗憾的是,从本次上海车展来看,在充电装置上没有过多吸睛的产品。目前家用充电装置的充电时长和设计创新仍有不少优化空间,或许在这点上,可以玩些新花样?

 

 


  


(责任编辑:陈露)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