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板上钉钉?

来源:新能源汽车舆情中心      2017/6/14   浏览10797次   

[摘要]6月5日,一则国家发改委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消息突然被外媒爆出,虽然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拒绝就此消息予以回应,但记者从多方了解的情况表明,这一消息恐已属实。

6月5日,一则国家发改委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消息突然被外媒爆出,虽然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拒绝就此消息予以回应,但记者从多方了解的情况表明,这一消息恐已属实。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自2015年6月颁布后,2016年3月开始陆续有企业通过审核拿到生产资质,至今,已有15家企业拿到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仅从数量和审批速度看就颇引人关注。再具体分析这15家企业,竞争力不强是业内专家对这些企业的普遍看法。也因此,业界猜测,或许因为未能见到预期中的鲶鱼效应,倒逼资质申请条件进行调整。


暂停资质审批不是空穴来风



6月5日,彭博社报道称,知情人士表示中国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并指出中国国家发改委希望对现有政策进行评估。


“是不是暂停审批,还不知道!”“还没有确切消息。”“有所耳闻。其实关于资质的审批业内早有争论,没想到这次被外媒爆出来了。”尽管记者采访的多位长期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业内专家,都没有确认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消息,但从大家的态度看,此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对于资质审批为何暂停,大家的观点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隐忧和获批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上。“虽然没有得到官方确认,但是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初现,暂停审批似乎是必然。”有专家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据记者了解,自2016年3月起至今,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审批规划产能共计91万辆,再加上传统汽车生产企业的产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似乎已经过剩。有鉴于传统汽车产能相对过剩引发的系列问题,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担忧也让资质审批暂停有了现实需求;此外,另有业内专家表示,重新考虑审批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短时间内'放出’这么多家企业,太快了,企业良莠不齐,竞争力普遍不强,应该叫停了。”


“据我了解,申请资质的企业目前只有一两家还在讨论阶段,其他企业几乎都通过了,给外界的感觉是资质获取太容易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李万里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是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考虑对资质条件进行调整。


未见鲶鱼效应倒逼资质审批调整


资质审批暂停归根结底在于其最初设想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甚至与之意愿相悖。“放开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初衷是希望放几条鲶鱼进来,搅动市场。”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表示,从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看,已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传统车企“无利不起早”的现象比较严重,也因此,需要放几条鲶鱼进来,搅动市场。本着这样的目的,国家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也给新进入者和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另外,作为一项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各界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高涨,市场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不过,从获得资质的15家企业的综合情况看,鲶鱼效应并未显现。“逐一分析这15家企业,没有哪一家能对传统车企造成冲击,更别说威胁。”殷承良认为,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暂停资质的审批显得更为迫切。李万里也表示:“放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就是希望催生鲶鱼效应,促进市场发展。但是,目前并没有看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审批条件进行调整。”


殷承良表示,汽车是一个规模见效益的行业,而目前获得资质的企业其生产能力大多仅为5万辆,这样的规模很难见到效益,没有效益企业就难言竞争力。“全球的大型车企,每家产能都是百万辆级别,几万辆的产能根本谈不上竞争力。这根本不是鲶鱼,而是蚂蚁。放这么多蚂蚁进来没有意义。”殷承良强调,不能再放任这些小企业进入新能源造车行列,否则将重复低端制造的问题,不利于行业发展。


另外,也有专家认为,无论是已经获批的企业还是正在申请资质的企业,有真想造车的,但是投资、投机者也存在,如果继续放任下去,恐怕会对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该专家举例称,在新能源汽车投资热的催生下,不仅仅是企业,地方政府也加入了产业发展大军,现有15家得到资质的企业,有些是靠“绑架”地方政府,“靠关系”才通过审批的。也因此,扰乱了地方经济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正常发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暂停资质审批给地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度热情降降温,让其回归理性。另外,也因上述原因,甚至有传闻称,靠关系拿到资质的企业可能将被重新评估。


或应引进水平评价机制


资质审批条件不科学,调整势在必行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应该怎样调整才能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现在的资质审批条件,无论是投资、生产和研发能力都是比照传统汽车的标准设置的,没有考虑新商业模式的需求,这样的资质审批出来的企业走的还是传统车企的老路,很难催生出鲶鱼,更难言竞争力。”殷承良认为,我国作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已经具备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市场发展的基础。同时,我国又是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各种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这为在新商业模式下造车提供了可能,应该考虑现行生产资质的审批条件向新兴商业模式方向调整,真正激发出鲶鱼效应。按照殷承良的理解,资质似乎应该倾向于具有新商业模式思维的互联网造车企业,然而,目前来看,互联网造车企业没有一家获得生产资质。


不过,对此,李万里有不同理解。“据我了解,互联网造车企业之所以没有拿到资质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提出申请。”李万里分析,“现在的申请条件与互联网企业追求的重设计、营销和'汽车+’的诉求有很大差别,因此这些企业并没有提出申请,而是考虑其他方式如合资合作等途径谋求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


那么,真正的问题出在哪儿?“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管理规定》的要求过于简单,对新进企业只设定了及格标准,没有更高标准,如果能引入水平评价机制或许更合理。”李万里认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不能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造车水平的及格线上,而要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企业提升创造力,提升智能制造的水平。另外,殷承良补充说:“资质审批还可以充分考虑新商业模式带来的影响力,让具有互联网思维、拥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新商业模式有机会进入汽车制造领域,让真正的鲶鱼能有机会搅动市场。”


同时,殷承良进一步强调,汽车安全生产的工业发展底线也必须遵守。“汽车不同于手机,虽然他们都需要互联互通,都需要互联网思维,但是汽车和手机有很大不同,不能简单地放开,必须保证安全生产和科学管理等基础要求。”李万里也表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放开的同时也要加强管控,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要提升。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管理规定》的要求已经属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尤其是针对车辆性能的要求,如果再提升,恐怕企业即使通过了资质要求,车辆的生产一致性也很难保证。


(责任编辑:网络)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