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SUV新能源化或成车企争夺的下一风口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5/7/29   浏览8155次   

[摘要]2015年6月,中国汽车市场走势延续5月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生产185.08万辆,环比下降5.77%,同比下降0.22%;销售180.31万辆,环比下降5.29%,同比下降 2.31%。

 

2015年6月,中国汽车市场走势延续5月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生产185.08万辆,环比下降5.77%,同比下降0.22%;销售180.31万辆,环比下降5.29%,同比下降 2.31%。

 

2015年上半年,汽车生产1209.50万辆,同比增长2.64%;销售1185.03万辆,同比增长1.43%,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6.96个百分 点和6.93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产销同比增长6.38%和4.80%,比上年同期回落5.67个百分点和6.38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同比下降 14.86%和14.41%。

 

唯一的亮点是多用途车,其中SUV则是车市增长的主要支撑点。数据显示,SUV销售263.26万辆,同比增长56.7%;MPV销售85.9万辆,同比增长16.9%。与此相对,轿车569万辆,同比下降3.0%;微客销售56.06万辆,同比下降21.7%。

 

此外,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幅下滑。1~5月,重点汽车企业集团营业收入下降0.9%,利税总额下降4.9%。

 

中国汽车市场连续负增长使得汽车行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即使那些依靠SUV的汽车企业也不得不思考,下一个市场的帮助市场增长的风口到底在哪里?

 

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SUV市场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一是因为SUV产品本身带来的大空间、越野性且兼具轿车的舒适性,使得市场需求有更多的遐想空间。二是SUV市场本身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使得该市场有必然的上升逻辑。

 

但是,SUV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高油耗特点使得其本身未来的增长有很大的局限性。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2-2020)》的规定,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一方面是SUV市场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国家更加严格的燃油消耗政策。显然,在现在传统燃油汽车技术的条件下,这两个方面很难达到一致性。

 

因此,如果既要维持SUV市场的高速增长,又能够满足国家政策的要求,让SUV产品新能源化,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为此,一些汽车企业已经开始或者正在开始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据悉,特斯拉SUV车型Model X将首先于2015年第三季度在美国上市,并将在明年上半年进入中国市场。特斯拉对这款SUV寄予厚望,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新Model X将会把公司的汽车销量提升一倍。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则比特斯拉更早一步启动SUV的新能源化过程。

 

比亚迪推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唐在2015年6月实现销量412辆,已经表明新能源SUV市场开始在启动。根据比亚迪的规划,“唐”的上市只是战略布局的起点,2015年将是比亚迪SUV车型集中推出的一年,继“唐”之后还将在二季度和三季度陆续推出“宋”“元”两款SUV车型,同样搭载新能源动力。

 

作为中国汽车市场SUV领导者的企业长城企业,日前宣布将募集资金168亿元,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研发、试验以及生产。虽然长城汽车还没有正式宣布未来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具体规划,但是由于长城汽车在SUV领域的优势地位,推出新能源SUV,无疑是长城汽车最为重要的方向之一。

 

尽管对于SUV与轿车的市场比重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争论,不过,SUV的轿车化或者说轿车的SUV化,正在成为一个趋势。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将为这种趋势提供未来的背书和保证。

 

随着中国传统燃油汽车市场的饱和,SUV的高速增长就显得日益重要,同样,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得到各个汽车企业的关注。而SUV产品的新能源化,必然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下一个增长的风口。

来源:中国汽车质量网

 


(责任编辑:许江琴)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