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繁华的背后 欺骗成风

来源:每日汽车观察   作者:综合报道   2016/9/10   浏览7202次   

那些上了传闻名单上的企业,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从1月底四部委宣布启动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调查到现在,7个多月过去了,这份骗补名单终于公布,但真相远不止如此。

在9月8日财政部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的调查清查所做的初步通报中,只曝光了5个“典型案例”。

 

 

这5家企业中,苏州吉姆西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骗取补贴2.6亿元;苏州金龙违规车辆1683台,多申报补贴5.2亿元;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河南少林客车分别被认定有154辆、327辆、252辆车未完工提前上牌,多申报补贴分别为5574万元、9810万元和7560万元。

 

而对它们的处罚则是停止执行中央财政补贴,取消吉姆西整车资质,其他4家的问题车辆从推广目录中剔除,并追回补贴资金。

 

三百多亿补贴扶植起来的新能源第一大国

 

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在如此大力度的财政和政策扶持下,我国截至2015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9.7万辆,销售约44万辆,顺利成为全球No.1。

 

但是去年底媒体曝光了一些新能源车企的花式骗补之后,这个耀眼光环下的黑色链条被撕开了一角。于是国务院办公厅组织了督查,今年初开始对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涉及2013-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抽查13.3万辆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的运营状态。

 

调查的结果十分惊人,甚至已经惊动了李克强总理。而由于骗补不单是企业一方的行为,还涉及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等等方面,所以这个结果一直没有公布。

 

 

在财政部这份通告文件中,对于各种花式骗补行为做了分类,包括有牌无车、有车无电、标识不符和车辆闲置。简单来说就是车还没生产出来就拿到了车牌领钱;车造出来了却根本没电池或者一套电池配几辆空壳车;找公司签个高额采购订单然后一堆车扔在那落灰……

 

欺骗行为的存在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

 

这5家被通报的企业涉及的骗补金额只有10亿元,这显然不是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从昨天开始两份神秘名单在网上流传开来,一份上有25家企业的名字,另一份更重磅,竟然有93家涉案企业的名字,而且涉案情况描述的十分详细。

 

 

网传的有25家企业名称的版本

 

如果按照名单上公布的内容计算,涉事的车辆就有7万多辆,骗补金额90多亿元。虽然这些名单的真实性并没有得到任何权威机构的证实,但是在名单曝光之后,目前真正敢站出来辟谣的却也只有宇通客车一家。

 

 

而被点名的5家企业中,金龙汽车已经发布了公告承认了骗补,并称涉事子公司无法获取1683辆新能源汽车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亿元,罚金达到2.6亿元,预计2016年净利润减少3亿多元。

 

 

根据金龙汽车内部邮件,公司高管们会集体降薪,员工的福利和补贴也会取消。对于一家车企来说,这算是个难关,但绝对称不上灭顶之灾。在整个骗补处罚中,最重的也就是吉姆西一家被取消了整车资质。

 

遥想起几年前8个家电企业骗取国家节能补贴9千多万,也不过就是罚罚款而已。作假、骗钱,从几千万到几亿,几十亿,而且不只是一两家企业的行为,企业的肆无忌惮正是因为违法的成本没有高到让他们害怕。

 

为什么大众的尾气排放作弊在美国、韩国和欧洲受到了如此高额的处罚,虽然没有什么致死致残发生,但是一家企业主观上故意地作假欺骗政府和用户,这才是最可怕的行为。

 

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可以肆意骗钱的蛮荒时代已经结束了,今年以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准入和补贴门槛不断提高,碳配额、积分政策等市场化政策将逐步取代现金补贴,拼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实力的时代来临了。


 


(责任编辑:陈jing)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