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热点聚焦

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机会在农村?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      2015/12/15   浏览9699次   

[摘要]关于新能源车的话题最近很火爆,不仅停留在几年前的讨论中,销量也在上升。根据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2015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07万辆,同比增长8倍。

关于新能源车的话题最近很火爆,不仅停留在几年前的讨论中,销量也在上升。根据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2015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07万辆,同比增长8倍。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0.69万辆,同比增长3倍。


这高速增长的背后,主要来自于政策的支持,例如免购置税、各级政府补贴、限购城市免摇号等等。但看似欣欣向荣的背后,其实并没有那么乐观。当初政府采取试点的形式,在全国39个城市推广新能源车,而截至今年的8月份,这些推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总量为15.96万辆,仅仅完成当初推广目标的47%。



城市更需要高端电动车


政策倾向如此明显,为何新能源车依然卖不动?多数人的感觉是:对于电动车而言,充电设施是个大问题,纯电动车续航里程是有限的,超过250KM的都不多见,混合动力车如果没有地方充电还可以用汽油作为燃料,而纯电动车如果没有电是没办法行驶的。所以,一线城市目前买新能源车的,多数为了免摇号或者免费获得几万块的牌照。


然而,充电问没那么容易解决,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的推广并没那么容易。但大幅度补贴确实让人心动,所以不少人选择电动车作为家庭的第二部车辆。那么问题来了,一般情况下,家庭的第二部车辆会比第一辆车高档一些。我见过不少人第一辆车买的是帕萨特,第二辆车买了Smart或者MINI的,但没见过第二辆车买了桑塔纳的。其实这种逻辑放在电动车上也基本符合。



理由很简单,首先购买第二辆车得面子或者享受,另一方面,目前一二线城市停车位很紧张,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真的养不起多辆车,所以这个群体的第二辆车也不大可能比第一辆车低档。


反观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车,很多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例如江淮iEV、北汽新能源EV系列、奇瑞eQ等等,这些车型保留了燃油版的造型,虽然节约不少成本,但在外观、内饰、空间、配置等诸多方面都没有明显提升。所以,国内消费者想买一辆电动代步车不难,但如果对品质和空间有更高的需求,可供选择的电动车并不多。


这时候,续航里程高、定位高端的车型就有了优势。目前国内高端电动车主要有特斯拉、宝马i3/i8、腾势等。而特斯拉属于豪华品牌,定价较高,因此受众面相对窄一些,宝马i3相对便宜些,不过这款车的续航里程还不到200公里,这是个软肋。在这种情况下,腾势在价格和续航里程方面都占据较为明显的优势。



从设计、调教以及续航里程等方面来看,腾势应该是目前国内最高端的电动车品牌。当然,由于国内目前国家提高对进口新能源车的补贴力度,众多外资电动车都将涌入国内,例如日产聆风、三菱i-MiEV、大众e-Golf等电动车在国外都颇具竞争力,这对于国内的电动车应该有不小的冲击。


电动车的机会可能在农村


高端新能源车在城市有优势,那么那些中低端新能源车呢?可能在农村更有市场(并不是指低速电动车),这并不是异想天开。


首先农村地区的充电设施是个巨大的优势,每家都可以安装充电桩。另外,对于农村人来讲,对于使用成本肯定会更加的在意,既然电动车的使用成本确实比较低,那么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其实这方面已经得到了一些印证,例如前两年的低速电动车,在山东、河南等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流行。



一方面是由于低速电动车价格确实比较便宜,一辆车两三万就能够买到,另外一点便是使用成本比较低。那么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纯电动车很多,从四五万元的奇瑞eQ、众泰云100,到上百万的特斯拉都有。所以农村是完全可能成为新能源车尤其纯电动车消费的主力市场。


但是,想让农村成为电动车的主力市场,必须要有更大的政策倾斜,除了正常的补贴外,如果汽车下乡政策中,能在新能源车方面有配套的政策鼓励,可能真的能奏效。


新能源车的普及不能忽视农村,当初计划是:到2020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而如今总销量估计还不到30万辆,剩下的400多万辆难道到都想销往一二三线城市吗?


来源:中华网


(责任编辑:刘国伟 )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