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车型 企业 产品 导购 测评 展会 视频 数据 专题 采购 代理 直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资讯

政府鼓励新能源 合资将对未来车市有何影响

来源:E车汇   作者:综合报道   2016/12/24   浏览9671次   

[摘要]截至目前,大众是唯一一家在中国与三家车企建立合资项目的外商汽车产业,而其带来的影响绝非是促进大众“2025战略”表浅的意义,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进入新局面。

近日,有媒体获悉,大众江淮新能源合资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望于2017年上半年获得批准。而这一猜测的基础,源自于日前国务院发布的一个投资项目核准目录,这一目录的内容,可能意味着“同一家外商汽车企业(同类)可在国内建立最多两家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底线得到突破,新能源项目或将不包括在内。而外资车企在华合资项目的解禁,是否会对中国汽车产业带来较大影响呢?


江淮大众新能源或将明年获批


12月20日,国务院网站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严格控制新增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须具有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和整车研发能力,符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


根据《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最新投资核准要求,汽车行业的投资项目核准,继续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执行。其中,新建中外合资轿车生产企业项目,由国务院核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含现有汽车企业跨类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省级政府核准。


根据以上相关政策,有业内专家推断,江淮大众新能源合资项目将按照《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申报,由发改委进行审批,而无需再走由国务院审批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程序。


同时,有业内专业人士分析,根据新政的要求,或释放出“两家合资项目限额”规定有所放松的信号,因为外资车企今后可以在新能源汽车合资领域开辟新思路。因此,江淮大众新能源项目可以突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有关“同一家外商汽车企业(同类),可在国内建立最多两家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政策规定。所以,大众江淮新能源合资项目,有望于2017年上半年获得批准。


据相关资料显示,以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名义注册的“NEEEW"和“开驶”“Kaishi"名称赫然在列,并且于2016年8月份刚刚被专利局受理。


另一位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则认为,大众此举实为为无奈的选择。或因不能调整南北大众的新能源产品布局等特殊原因,才不得已与第三家车企另辟新能源汽车项目,而其他外商车企复制大众道路的可能性并不大。毕竟,在现有合资企业开展研发、生产、销售、营销等新项目是最有效率,也是最为经济的方案。


截至目前,大众是唯一一家在中国与三家车企建立合资项目的外商汽车产业,而其带来的影响绝非是促进大众“2025战略”表浅的意义,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进入新局面。


腾势为江淮大众合作做了铺垫


在业内看来,江淮大众新能源项目为外商车企在华合资开辟了先河,提供新思路。但是,该政策对未来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何种影响,激活出何种局面,是否会引领更多的外商汽车企业成立新合资公司均有待时间的验证。


2010年,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成立了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戴姆勒算是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最早的外商车企。在该合资项目中,戴姆勒以技术入股,并不参与腾势的生产、销售等工作,在拥有北京奔驰和福建奔驰两家合资企业后,戴姆勒不允许在中国与第三家车企比亚迪进行合资。


然而,自比亚迪与戴姆勒合作后,就不断有业内人士判断,戴姆勒此举意在试探国家政策底线。一方面,当时正值汽车行业的繁盛时期,虽然销量在不断上涨,但同时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并且新能源汽车上处于萌芽阶段,国家相关政策尚未出台;另一方面,戴姆勒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销量均不佳,难以与奥迪、宝马相竞争,地位略显尴尬,在此背景下,戴姆勒欲寻求第三家中国车企合资,为避免项目遭难,所以腾势虽为戴姆勒技术入股,但难掩戴姆勒的深层用意。


然而,经过六年时间发展,市场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车企不再占优势,新能源汽车才是历史趋势,国家大力提倡的方向,同时因市场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虽存在,但已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为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外商车企的新能源技术不断被重视。因此,当江淮大众欲达成合作时,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注意,出台新政策以解决“两家名额”限制。


合资项目对未来车市的影响


对于外资车企欲在中国谋求发展的局面,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田永秋认为,未来外商若投资中国汽车领域,要么集中在早已是外商天下的关键零部件领域,展开“外资窝里斗”的价格竞争,要么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量本公司之核心技术和品牌之物力,结大中国之欢心”。


事实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在去年就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根据2015年7月实施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其主旨是激活传统车企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为非汽车生产企业或不具备资质的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提供便利。所以,才会涌现大量的新兴车企,比如前不久刚拿下生产资质的万向、江苏敏安等车企,还有现在炙手可热的董明珠投资珠海银隆案、周期性登上头条的乐视汽车等等,均来源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开放和鼓励的新政策。


有行业人士认为,政府绝非因大众江淮新能源合资项目而特批政策,既然政策撕开缺口,就代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立场,未来的发展局面虽不可预测,但一定是可控的。就如同,为非车企提供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虽然,现在涌现出大量各界并不看好的“跨界车企”、投资人,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有相关政策严格把控,并非投入资金、技术就可换得一张生产资质,进行投产获取国家补贴,销售新能源汽车。未来,有所松动的合资新能源车企项目也一样,旨在激活市场,即便出现“乱象”也会出台相关政策辅助管理,而不会造成行业失控。



(责任编辑:陈jing)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

查询